
指不道德的事。棐,同“ 非 ”。《漢書·燕剌王劉旦傳》:“悉爾心,毋作怨,毋作棐德。”
根據現有資料,"棐德"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礎釋義 "棐德"指不道德的事,其中"棐"為通假字,同"非"(fēi),表示否定;"德"即道德。組合後意為違背道德的行為。
二、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燕剌王劉旦傳》的诏書:"悉爾心,毋作怨,毋作棐德",是漢武帝告誡兒子劉旦要專心守德,不要做不道德之事。此處的"棐德"帶有勸誡意味,強調對道德準則的遵守。
三、使用特點
需要說明的是,該詞權威文獻記載較少,現代《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工具書未收錄,主要釋義依據為古籍注疏和網絡考據資料。建議在學術使用時核查原始文獻語境,日常交流中可選用"不道德""失德"等更通用的表達。
棐德由木部和德部組成,德部在左邊,木部在右邊。總共有12個筆畫,德部有6個筆畫,木部有6個筆畫。
棐德一詞源自中國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它是由德和木兩個字組合而成的。
棐德的繁體字為棐德。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棐德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與現代寫法相似。
我非常感謝他的棐德和幫助。
棐德可以和其他詞彙組合成新詞,例如:棐德人(有德行的人)、棐德心(富有仁德之心)等。
棐德的近義詞有仁德、善良、有道德等。
棐德的反義詞有惡德、不道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