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雹霰的意思、雹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雹霰的解釋

指冰雹。《呂氏春秋·仲夏》:“仲夏行冬令,則雹霰傷穀。” 漢 劉歆 《遂初賦》:“揚雹霰之復陸兮,慨原泉之淩陰。” 漢 王逸 《九思·怨上》:“雷霆兮硠礚,雹霰兮霏霏。奔電兮光晃,涼風兮愴悽。”自注:“獨處愁思不寐,見雹電涼風之至,益憂多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雹霰(báo xiàn)是漢語中表示固态降水現象的組合詞彙,由“雹”和“霰”兩類天氣現象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

  1. 詞義構成:

    “雹”指直徑大于5毫米的冰粒,常伴隨雷暴天氣出現;“霰”則為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直徑約1-5毫米,多降于冬季或春秋季冷鋒過境時。二者合并使用時,泛指空中降落的各類冰粒或冰雹。

  2. 物理特征與形成:

    雹霰的形成與強對流雲層中的過冷水滴碰撞凍結有關。雹體内部可見透明與不透明冰層交替的“分層結構”,而霰因内部含空氣較多呈疏松狀。

  3. 古籍與科學文獻的區分:

    《辭海》指出,古代文獻中“霰”常被描述為“稷雪”或“米雪”,如《詩經·小雅·頍弁》中“如彼雨雪,先集維霰”,而“雹”在《左傳》中已記載其災害性。現代氣象學通過粒徑、密度和形成條件對二者進行嚴格區分。

網絡擴展解釋

“雹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áo xià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字面氣象學含義

  1. 基本定義
    指冰雹或冰雹與霰的混合降水現象。

    • 雹:直徑通常為5-50毫米 的冰塊,堅硬透明,多伴隨夏季強對流天氣(如雷暴)出現。
    • 霰:直徑約2-5毫米 的白色不透明冰粒,松脆易碎,常出現在冬春季節降雪前或降雪時。
  2. 區别與聯繫

    • 形成條件:雹在積雨雲中因強烈上升氣流反複凍結形成,霰則是雪晶碰撞過冷雲滴凍結而成。
    • 外觀與危害:雹體積大、破壞性強,霰顆粒小、危害較輕。

二、古籍與成語中的引申義

在古漢語中,“雹霰”可比喻形勢兇險或事态嚴重,如《呂氏春秋》中“雹霰傷穀”描述自然災害的威脅。但此用法現代較少見,更多保留在文學或曆史文獻中。


别人正在浏覽...

百夫雄瀑泉報效萬一比幹碧油倉俗長拳初日從親翠鱗骀浩彈剝點見鬥筍頓修訛鬧廢徹瘋癫鋒芒逼人感歎格铮铮勾使寡趣詭巧鼓子船皓獸賀客紅鮮胡蜂間日瘧驕癡教禁刻谿刳形去皮樂世樂轶嶚闊領衣橹子馬腹民編能勾起筆荃蹄忍氣吞聲榮貫讪笑韶刀深廣師老兵破隨車瑞俗麗讨人厭田場悌達同明相照推囚推頹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