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霰的意思、雹霰的詳細解釋
雹霰的解釋
指冰雹。《呂氏春秋·仲夏》:“仲夏行冬令,則雹霰傷穀。” 漢 劉歆 《遂初賦》:“揚雹霰之復陸兮,慨原泉之淩陰。” 漢 王逸 《九思·怨上》:“雷霆兮硠礚,雹霰兮霏霏。奔電兮光晃,涼風兮愴悽。”自注:“獨處愁思不寐,見雹電涼風之至,益憂多也。”
詞語分解
- 雹的解釋 雹 á 空中水蒸氣遇冷結成的冰粒或冰塊,常在夏季隨暴雨下降:冰雹。雹子。雹災。 筆畫數:; 部首:雨; 筆順編號:
- 霰的解釋 霰 à 〔 * ( 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刵 )〕炮彈的一種,内裝黑色 * 和小鉛球、鋼球, * 裝有定時的引信,能在預定目标上空及附近 * 。亦稱“榴 * ”、“子
網絡擴展解釋
“雹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áo xià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字面氣象學含義
-
基本定義
指冰雹或冰雹與霰的混合降水現象。
- 雹:直徑通常為5-50毫米 的冰塊,堅硬透明,多伴隨夏季強對流天氣(如雷暴)出現。
- 霰:直徑約2-5毫米 的白色不透明冰粒,松脆易碎,常出現在冬春季節降雪前或降雪時。
-
區别與聯繫
- 形成條件:雹在積雨雲中因強烈上升氣流反複凍結形成,霰則是雪晶碰撞過冷雲滴凍結而成。
- 外觀與危害:雹體積大、破壞性強,霰顆粒小、危害較輕。
二、古籍與成語中的引申義
在古漢語中,“雹霰”可比喻形勢兇險或事态嚴重,如《呂氏春秋》中“雹霰傷穀”描述自然災害的威脅。但此用法現代較少見,更多保留在文學或曆史文獻中。
- 現代常用義:指冰雹或冰粒降水現象,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雹與霰。
- 擴展知識:若遇類似天氣,可通過顆粒大小、季節和伴隨現象(如雷電)判斷是雹還是霰。
網絡擴展解釋二
《雹霰》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雹霰(báo xiàn)是指在大氣中形成的由冰粒組成的降水現象。通常在雷暴或強對流天氣中出現,冰粒經多次上升下降的循環運動而逐漸增大,在下落時速度增快,撞擊地面或物體時産生巨大的沖擊力。雹霰在自然界中是一種常見的氣象現象,它的出現往往伴有強烈的雷鳴和閃電。
拆分部首和筆畫:
《雹霰》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雨”和“日”,其中“雨”的拼音是yǔ,意思是雨,代表着與雨水有關的事物;“日”的拼音是rì,意思是太陽,代表着與天氣有關的事物。這兩個部首分别構成了《雹霰》這個詞的基本組成部分。根據這兩個部首和其他的筆畫,可以寫出《雹霰》這個詞的漢字形狀。
來源:
《雹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代,人們通過觀察自然界的變化來形成漢字。《雹霰》這個詞的來源就是通過人們在觀察大氣中形成的冰粒降水時,根據其特點和形狀而形成的。
繁體:
《雹霰》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明顯的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一些差異,但《雹霰》這個詞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上沒有具體的記錄。不過,可以推測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的寫法相似,因為它是通過觀察自然現象形成的,而自然現象的特點在古代與今天是相似的。
例句:
1. 強烈的雷暴中,雹霰如同鋼珠般砸落在屋頂上。
2. 遇到大雹霰時,人們應及時尋找遮蔽物,以防受傷。
組詞:
雹雪、雹體、霰粒、霰雪等。
近義詞:
冰雹、冰雪等可以用來表示類似的降水現象。
反義詞:
雨水、小雨等可以用來表示相反的氣象現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