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 所封侯國名,在列侯之下, 關内侯 之上。《後漢書·皇甫嵩傳》:“其秋徵還,收左車騎将軍印綬;削戶六千,更封都鄉侯,二千戶。”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都鄉侯》:“ 後漢 封國之制,有鄉侯、有都鄉侯,傳中言都鄉侯者甚多, 皇甫嵩 封 槐裡侯 ,忤中常侍 趙忠 、 張讓 ,削戶六千,更封都鄉侯。”
“都鄉侯”是東漢時期設置的爵位名稱,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和等級制度。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都鄉侯是東漢分封的侯國名,其爵位等級在列侯之下、關内侯之上。該爵位通常授予有功之臣,封地多位于城郊或靠近城郊的區域,與封地在偏遠鄉村的“鄉侯”形成區别。
爵位 | 等級排序 | 封地位置 |
---|---|---|
縣侯 | 最高 | 縣域範圍 |
鄉侯 | 次之 | 偏遠鄉村 |
都鄉侯 | 第三級 | 城郊或近郊 |
亭侯 | 最低 | 驿站或小聚落 |
作為成語,“都鄉侯”可比喻在地方上享有較高地位但實際權力有限的人,這一用法多見于文學作品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人物的封爵案例,可查閱《後漢書》或《日知錄》相關章節。
《都鄉侯》是指在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中的一種官職稱號。他們是統治地方的官員,負責管理和維護地方秩序、處理民政事務等。
《都鄉侯》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都、鄉、侯。
都的部首是⻏,總計7畫。
鄉的部首是⻖,總計4畫。
侯的部首是⺖,總計8畫。
《都鄉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古代,國家将各地分為多個鄉,而鄉之上的官員被稱為鄉侯。後來,為了更好地管理地方,設立了都鄉侯這一級别的官職。
《都鄉侯》的繁體字為「鄉侯」。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都鄉侯》一詞的基本形态并未變化。在古代,都鄉侯的字形寫作「都鄉侯」。
1. 他在任上做了一名優秀的都鄉侯。
2. 他被封為了一位都鄉侯,為民衆做出了許多貢獻。
沒有相關的組詞。
都鄉令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