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等小學堂的意思、兩等小學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等小學堂的解釋

清 末設小學堂,分初等和高等,合并設立者稱兩等小學堂。初等七歲入學,修業五年,後改四年,高等修業四年。辛亥革命後,學堂改稱學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兩等小學堂”是中國清末至民國初期推行的基礎教育機構,分為初等和高等兩級,屬于近代新式學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名稱源自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标志着中國傳統科舉教育向現代學制轉型的實踐。

  1. 詞義解析與制度結構

    “兩等”指初等小學堂(學制5年)和高等小學堂(學制4年),合計9年,主要招收7歲以上兒童。初等階段側重基礎讀寫算能力,高等階段增設曆史、地理、格緻(自然科學)等科目,旨在培養“國民普通知識”。

  2. 教學内容與教育目标

    課程設置打破傳統四書五經體系,引入西方學科分類,例如國文、算術、體操、圖畫等。教學内容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既保留傳統倫理教育,又融入實用技能,為後續中學教育奠定基礎。

  3. 曆史沿革與社會影響

    兩等小學堂在1912年民國成立後改為“初等小學校”和“高等小學校”,學制縮短為7年。這一改革推動了基礎教育普及,但因師資、經費不足,實際覆蓋率有限,城鄉差異顯著。

  4. 權威文獻參考

    • 定義依據:清末《奏定學堂章程》(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曆史檔案)
    • 課程設置:引自《學部奏咨輯要》(教育部官網曆史文獻專欄)
    • 社會影響:參照《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因曆史文獻多為實體館藏或學術出版物,此處不提供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學術數據庫或圖書館檔案查閱原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兩等小學堂”是清末至民國初期的一種教育機構,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兩等小學堂”指将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合并設立的學校,分為初等(7歲入學)和高等兩個階段。這一名稱源自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是近代中國新式教育體系的一部分。

2.學制演變

3.曆史意義

4.其他解釋差異

部分詞典(如)提到該詞引申為“學習水平相近者的聚集場所”,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為現代衍生義,需謹慎參考。

如需更詳細的地方案例或學制調整背景,可查閱、2、6中的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熬肉敗事崩騰奔迫變味炳着碧硾紙財産保全漕折闡教谄心大爵當土釘問堆頭多高分道揚镳鵩賦高嘯根瓣宮葉關錢顧委害咎荷裳霍爾木茲海峽绛紗竭絶積逾镌秩舉力拘钤空劄連室昧揥迷煩迷執怒容坡田千折乾掙榮塗塞叟沙梁傷寒壽光先生遂乃索辨田闾同功繭恸醉土茶枉屈紋風不動武斷物稀為貴閑錢補抓籬鶱舞閑歇邪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