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妖桑和妖穀。古代傳說, 殷 帝 太戊 時,“ 亳 有祥桑穀共生於朝,一暮大拱。帝 太戊 懼,問 伊陟 。 伊陟 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闕與?帝其修德。’ 太戊 從之,而祥桑枯死而去。”見《史記·殷本紀》。按,古書于帝名及災異的記載各異。《尚書大傳》卷二下作“ 武丁 之時,桑榖俱生於朝。”《韓詩外傳》卷三作“榖生 湯 之庭”。
“祥桑谷”是一個源自古代傳說的詞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祥桑谷”指代妖異的桑樹與穀樹(谷樹)共生的現象,被視為災異之兆。其中: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王太戊時期,都城亳的朝堂上突然出現祥桑穀共生的異象,一夜間生長至“大拱”(樹幹粗到需雙手合抱)。太戊詢問賢臣伊陟,伊陟認為這是君主德政有缺所緻,建議修德。太戊采納建議後,妖樹枯死,災異消退。
該典故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感應”思想,強調統治者需以德治國。災異被視為上天警示,而修德可化解不祥。
不同古籍對事件發生時間記載不一:
《祥桑谷》是一個成語,它意指充滿繁榮與吉祥的地方。這個詞主要用來形容地理環境富饒、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地方。
《祥桑谷》的三個字分别由“示”、“木”、“谷”組成。其中,“示”為示意部首,表示與宗教、信仰、道德等相關; “木”為木部首,表示與樹木、森林等相關;“谷”為谷部首,表示與山谷、地勢等相關。根據漢字的拆分規則,分别需要兩、四、七個筆畫。
《祥桑谷》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文中,成語出自“倉廪不匮,桑椹之恩,祥而不喪也”,意為豐富的庫房和繁盛的桑椹果實帶來幸福,形容社會安定和經濟繁榮。
《祥桑谷》的繁體字為「祥桑谷」。
古代對《祥桑谷》的寫法并沒有明确的規定,不同時期和不同書法家在書寫時可能會略有差異。
1. 這個城市真是一個祥桑谷,人民富裕,生活安定。
2. 在那個祥桑谷裡,人們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
祥瑞、富饒、吉祥、興盛、安定
繁榮、昌盛、興旺、富庶
貧瘠、困頓、動蕩、不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