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桑谷的意思、祥桑谷的詳細解釋
祥桑谷的解釋
妖桑和妖穀。古代傳說, 殷 帝 太戊 時,“ 亳 有祥桑穀共生於朝,一暮大拱。帝 太戊 懼,問 伊陟 。 伊陟 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闕與?帝其修德。’ 太戊 從之,而祥桑枯死而去。”見《史記·殷本紀》。按,古書于帝名及災異的記載各異。《尚書大傳》卷二下作“ 武丁 之時,桑榖俱生於朝。”《韓詩外傳》卷三作“榖生 湯 之庭”。
詞語分解
- 祥的解釋 祥 á 吉利:祥和。祥瑞(吉祥的征兆)。不祥。吉祥。 吉兇的預兆:祥麟。祥雲。 姓。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 桑谷的解釋 二木名。古時迷信以桑穀生于朝為不祥。《書·鹹有一德》附《<亡書>序》:“ 伊陟 相 大戊 , 亳 有祥,桑穀共生于朝。” 孔穎達 疏:“桑穀二木,共生於朝。朝非生木之處,是為不善之徵。” 北魏 崔鴻
專業解析
“祥桑谷”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或固定詞組,它實際上指向中國古代典籍中記載的一個特定曆史典故,尤其與商朝君主太戊(或作大戊)時期的災異現象相關。其核心含義并非字面組合的吉祥之意,而是指一種被視為不祥征兆的共生異象。以下從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 字詞本義與典故來源
-
“祥”的含義:
- 在古漢語中,“祥”的本義指吉兇的征兆、預兆(《說文解字》:“祥,福也。從示,羊聲。一雲善。”)。它既可指吉兆(如“吉祥”),也可指兇兆(如“妖祥”、“災祥”)。在“祥桑谷”這個特定組合裡,“祥”取其征兆、異象之義,且特指兇險的征兆。
- 來源依據:許慎《說文解字》對“祥”的釋義奠定了其作為征兆的基礎含義。
-
“桑”與“谷”的含義:
- “桑”:指桑樹,古代重要的經濟作物,用于養蠶。
- “谷”:指谷物,泛指糧食作物。
- 在“祥桑谷”典故中,“桑”和“谷”并非指普通的桑樹和谷物,而是指共生于一處的、生長位置或形态異常的桑樹與谷物,被視為妖異。
-
典故核心:
- 該典故最早、最詳盡的記載見于司馬遷《史記·殷本紀》:“帝太戊立,伊陟為相。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懼,問伊陟。伊陟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阙與?帝其修德。’太戊從之,而祥桑枯死而去。”
- 大意是:商王太戊在位時,宰相是伊陟。在國都亳(今河南商丘一帶)的朝廷上,出現了桑樹和谷物共生在一起的怪異現象(祥桑谷),并且在一夜之間就長得極其粗壯(一暮大拱)。太戊感到恐懼,詢問伊陟。伊陟說:“我聽說妖異不能戰勝德行。恐怕是大王您的政令有什麼缺失吧?您應該努力修養德行。”太戊聽從了建議,勤修德政,結果那棵妖異的桑樹就枯死了。
- 來源依據:司馬遷《史記·殷本紀》是記載此事的權威正史來源。
二、 “祥桑谷”的詳細釋義
綜合字義與典故,“祥桑谷”可以解釋為:
- 指代一種被視為不祥之兆的自然異象。 具體表現為桑樹與谷物非正常地共生在一起(尤其出現在象征王權的朝廷之上),并在極短時間内異常迅速地生長。
- 象征意義: 在古代天人感應思想下,這種異象被認為是上天對君主失德或朝政有失的警示和譴責,是災禍即将降臨的兇兆。
- 曆史意義: 在《史記》的記載中,“祥桑谷”的出現直接促使了商王太戊的反省和修德,并因其修德而使異象消失(祥桑枯死)。因此,這個典故常被後世用來勸誡君主(或當權者)要敬畏天意、勤修德政,認為德行可以化解災異。
三、 文化内涵與引用
“祥桑谷”作為特定曆史事件和災異符號,在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和災異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 災異譴告說: 它是“災異譴告說”的典型例證,體現了古人認為自然界異常現象與人間政治得失存在密切關聯的觀念。
- 德政思想: 該典故強調了“妖不勝德”的核心思想,即君主的德行是化解災異、穩固統治的根本,具有強烈的道德勸誡色彩。後世文獻如《尚書大傳》、《漢書·五行志》等也引述或評論過此事。
- 來源依據:班固《漢書·五行志》等後世史書、政論常引述此典故以闡述天人感應和修德的重要性。
- 警示作用: “祥桑谷”成為後世形容異常災禍征兆或警示統治者反省的固定用語。
“祥桑谷”是一個源自《史記·殷本紀》的特定曆史典故詞組,并非現代漢語普通詞彙。它特指商朝太戊時期出現在朝廷上、桑樹與谷物共生的妖異現象,被視為上天對君主失德的嚴重警告(兇兆)。其核心含義在于警示統治者需敬畏天意、勤修德政,并體現了“妖不勝德”的傳統政治哲學思想。理解此詞必須結合其具體的曆史語境和文化背景。
(注:由于“祥桑谷”為特定古籍典故,現代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辭海》等均收錄此條并引用《史記》原文作為釋義依據。直接引用《史記》原文是最具權威性的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祥桑谷”是一個源自古代傳說的詞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祥桑谷”指代妖異的桑樹與穀樹(谷樹)共生的現象,被視為災異之兆。其中:
- “祥”:此處并非現代“吉祥”之意,而是指“妖祥”,即反常、不祥的預兆。
- “桑”:桑樹,古代重要經濟作物。
- “穀”:即楮樹,又名構樹,與“谷”字通假。
典故來源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王太戊時期,都城亳的朝堂上突然出現祥桑穀共生的異象,一夜間生長至“大拱”(樹幹粗到需雙手合抱)。太戊詢問賢臣伊陟,伊陟認為這是君主德政有缺所緻,建議修德。太戊采納建議後,妖樹枯死,災異消退。
政治寓意
該典故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感應”思想,強調統治者需以德治國。災異被視為上天警示,而修德可化解不祥。
文獻差異
不同古籍對事件發生時間記載不一:
- 《史記》記為商王太戊時期;
- 《尚書大傳》載于武丁時期;
- 《韓詩外傳》則稱發生于商湯時期。
别人正在浏覽...
哀挽安忍無親秉戎比拼齒爵鸱鸮稠稠惡木方諸發秃齒豁浮陽幹季苟利子跪門孤亢孤岚菰粱過篩橫事洪筭花饧降服降真香齎奉酒渣鼻裾狀下擺科道官口奏寬慰狼窩睖睜遼門之鶴列身六問三推砰然瓶儲巧捷萬端七留七力情不自已青缣青琅融會儒道弱植懾服聲揚神王實底世榮衰絕歎觀止矣談啁填湊拖帶外存儲器挽世烏漆線雞閑歇泉嘯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