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下薪的意思、爨下薪的詳細解釋
爨下薪的解釋
猶爨下馀。 清 趙翼 《六哀詩·故相劉文正公》:“何期爨下薪,蒙賞斫焦尾。”參見“ 爨下餘 ”。
詞語分解
- 爨的解釋 爨 à 燒火做飯:分居各爨。 竈:“客傳蕭寒爨不煙。” 中國宋雜劇、金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講百花爨》。《文房四寶爨》。 演戲:“夫優伶爨演,實始有唐《目連救母》之起。” 姓。 筆畫數:; 部
網絡擴展解釋
“爨下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uàn xià xīn,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本義:指燒火做飯時剩餘的柴火。其中,“爨”指燒火煮飯,“下薪”即剩餘的柴火。
- 引申義:比喻未被利用的剩餘物或潛在的才能,常用于表達對未被賞識之物的惋惜。例如清代趙翼在詩中用“何期爨下薪,蒙賞斫焦尾”比喻劉文正公的才華未被重用。
2.來源與典故
- 最早見于《戰國策·齊策四》:“爨之下,猶有餘焉。”原指柴火雖燒過,仍有剩餘。
- 另一相關成語“爨下勞薪”出自《世說新語·術解》,指用舊車腳(最勞損的部分)當柴火,比喻勞苦功高者反受其害。
3.常見用法
- 文學中多用于比喻未被發現的遺才或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帶有惋惜意味。
- 例如:“焦尾琴”典故中,蔡邕從燒焦的桐木中識得良材制琴,與“爨下薪”的引申義相通。
4.注意區分
- 部分來源(如)提到“做壞事,自取滅亡”的引申義,但這一解釋在其他文獻中未見佐證,可能為誤傳,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
“爨下薪”核心含義是“剩餘的柴火”,常用于文學比喻,強調未被發掘的價值。需注意與“爨下勞薪”(勞苦反受其害)區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戰國策》《世說新語》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爨下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做事或準備做事之前,需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拆分部首是⼤⼸⼆,并且有17個筆畫。該詞來源于《韓非子·外儲說上》。在繁體字中寫作爨下薪。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是有所不同的,但此詞的基本形狀未發生變化。這個成語常用于以下例句:“他在開始新工作前先爨下薪,準備了一個周到的計劃。”該詞可以與準備、籌備等意思相近的詞搭配使用。反義詞是輕率行事,即不經思考或準備。希望這個回答能夠滿足你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