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指北鬥星。《淮南子·俶真訓》:“欃槍衡杓之氣,莫不彌靡。” 高誘 注:“杓,北鬥柄第七星。”
"衡杓"(héng biāo)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專有名詞,特指北鬥七星的鬥柄部分。該詞由"衡"(北鬥的橫柄)與"杓"(鬥柄末端)組合而成,用于描述北鬥七星中構成勺柄的三顆星(玉衡、開陽、搖光)及其指向功能。其核心含義如下:
天文結構指代
"衡"指北鬥第五星"玉衡","杓"指第七星"搖光"(或稱"招搖")。合稱"衡杓"代指北鬥鬥柄部分,古人通過其指向判斷季節與方位。如《淮南子·天文訓》載:"鬥指子則冬至……鬥指午則夏至",即通過鬥柄方向确定節氣。
時間與空間的象征
北鬥鬥柄的旋轉被視為時空坐标:
古代典籍
《漢書·天文志》明确記載:"杓攜龍角,衡殷南鬥",表明"衡杓"與星象觀測的直接關聯。
來源:班固《漢書》卷二十六(中華書局點校本)。
天文學研究
現代學者陳遵妫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北鬥七星中,天樞至天權為魁,玉衡至搖光為杓",印證"衡杓"即鬥柄三星的統稱。
來源:陳遵妫《中國天文學史》第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在傳統文化中,"衡杓"被賦予秩序與指引的象征。如《周髀算經》将北鬥喻為"帝車",其柄部"衡杓"被視為天帝調度四時的工具,衍生出"權衡天地""執掌樞機"等哲學概念。
結論:"衡杓"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對北鬥鬥柄的專稱,兼具觀測實用價值與文化象征意義,其釋義需結合天文記載與曆史文獻互證。
“衡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該詞讀作héng sháo,字面組合中“衡”指北鬥星的鬥柄部分,“杓”即北鬥柄部的星體(通常指第五至第七顆星)。整體借指北鬥七星或北鬥星的運行規律。例如《淮南子》中提到“欃槍衡杓之氣”,即以“衡杓”代指星象。
字源與結構分析
古代文獻與文學引用
該詞在典籍中常與天文現象關聯。如明代文徵明的詩句“坐閱衡杓度”,以及宋代姚勉“玉衡杓建天之綱”,均以“衡杓”暗喻時間推移或宇宙秩序。
相關詞彙擴展
在古漢語中,類似詞彙如“玉衡”“鬥杓”均與北鬥七星相關,而“衡杓”更側重整體星象的動态,如《淮南子》高誘注提到“杓,北鬥柄第七星”。
現代使用場景
如今“衡杓”多出現在學術研究、詩詞鑒賞或姓名學中(如名字寓意“權衡”“指引方向”),日常使用較少。
提示:若需查閱具體典籍原文或更多詩詞用例,可參考漢典、《淮南子》等文獻來源。
白醝百世流芳半塗背戾鞭督标燈镳辔不傾趻踔兜搭法籙颿颿泛灧飛砂揚礫高處高靈稿面告示貢書攻襲宮音交叉火力接竈盡都井谷金粟如來棘正絶島狙險列肆鹵獲荦嶨妙足幕次切中青天霹靂青州綦衛全圖铨用日勢軟茵三班縣丞三雍宮山林慎德生死存亡深峭食不累味鼠齧蟲穿素毫跳踯玩神濰坊市餧養相煎太急淆混協會脅遷洩洩沓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