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指北鬥星。《淮南子·俶真訓》:“欃槍衡杓之氣,莫不彌靡。” 高誘 注:“杓,北鬥柄第七星。”
“衡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該詞讀作héng sháo,字面組合中“衡”指北鬥星的鬥柄部分,“杓”即北鬥柄部的星體(通常指第五至第七顆星)。整體借指北鬥七星或北鬥星的運行規律。例如《淮南子》中提到“欃槍衡杓之氣”,即以“衡杓”代指星象。
字源與結構分析
古代文獻與文學引用
該詞在典籍中常與天文現象關聯。如明代文徵明的詩句“坐閱衡杓度”,以及宋代姚勉“玉衡杓建天之綱”,均以“衡杓”暗喻時間推移或宇宙秩序。
相關詞彙擴展
在古漢語中,類似詞彙如“玉衡”“鬥杓”均與北鬥七星相關,而“衡杓”更側重整體星象的動态,如《淮南子》高誘注提到“杓,北鬥柄第七星”。
現代使用場景
如今“衡杓”多出現在學術研究、詩詞鑒賞或姓名學中(如名字寓意“權衡”“指引方向”),日常使用較少。
提示:若需查閱具體典籍原文或更多詩詞用例,可參考漢典、《淮南子》等文獻來源。
《衡杓》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量衡和舀水的工具”。主要用于衡量物品的重量或容量,同時也用于舀水等液體。
《衡杓》的部首是“衣”和“木”,部首“衣”表示與衣物有關,部首“木”表示與木材有關。這個詞一共由17筆組成。
《衡杓》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現代漢字簡化後為“衡杓”。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衡杓」。
古時候《衡杓》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其中“衣”可以簡化為“衤”,“木”可以簡化為“林”。因此,古代的寫法為「衤林」。
1. 他用衡杓給米量了一斤。
2. 爺爺在田地裡舀水,手裡拿着一個木制的衡杓。
1. 衡量:指用标準單位測定物質的重量或容量。
2. 杓子:指用來舀取東西的一種工具。
3. 衣架:指用來懸挂衣物的支架。
1. 量器:指用來測量物品重量或容量的器具。
2. 量尺:指用來測量長度的工具。
1. 延長:指将某物從原來的長度、時間等方面增長。
2. 還原:指将某物恢複到原來的狀态或形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