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班縣丞的意思、三班縣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班縣丞的解釋

清 代一種可以優先補缺的縣丞班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回:“聽説此刻單是一個三班縣丞,捐起來,最便宜也要三百多兩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班縣丞是清代官職體系中的一種特殊類别,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 基本定義
    三班縣丞指清代通過捐納制度獲得的縣丞職位,屬于可以優先補缺的班次。縣丞為知縣副職,正八品,負責協助處理縣内政務,而“三班”則代表其在候補官員中的優先級較高。

  2. 運作機制
    清代官員選拔除科舉外,還允許通過捐納(即花錢購買)獲得官職資格。三班縣丞即屬于此類捐官,但與其他捐官相比,其補缺順序更靠前。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提到,捐一個三班縣丞需至少三百兩白銀,反映了當時捐官的市場價格。

  3. 曆史背景
    這一制度暴露了清代官僚體系的弊端。通過捐納獲得官職者往往缺乏實際能力,導緻行政效率低下和腐敗滋生。三班縣丞的“優先補缺”特性,側面反映了候補官員積壓嚴重的現象。

三班縣丞是捐納制度下的特殊候補官職,兼具曆史制度特點與社會問題縮影。若需進一步了解清代官職體系,可參考《清史稿》或相關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班縣丞》的意思

《三班縣丞》是一個成語,用于形容一個地方官員的職務。在古代中國,縣丞是地方政府中的一個高級職位,負責管理縣級事務。因此,《三班縣丞》可以理解為地方官僚的代名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班縣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三:拆分部首為一,總筆畫數為三

班:拆分部首為王,總筆畫數為10

縣:拆分部首為女,總筆畫數為12

丞:拆分部首為一,總筆畫數為5

來源和繁體

《三班縣丞》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孟子·公孫丑上》:“成人而無縣令、三班縣丞、卿大夫、而不得推恩。”

在繁體字中,《三班縣丞》的寫法為「三班県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三班縣丞》的寫法為「三班縣丞」。

例句

他父親曾經是《三班縣丞》,但他自己沒有繼承父親的職位。

組詞

與《三班縣丞》相關的組詞有:

縣令、班底、丞相、三等級

近義詞

與《三班縣丞》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三班倒、縣尉、官員、地方官

反義詞

與《三班縣丞》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平民、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