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咬蟲蛀。 清 何焯 《<菰中隨筆>序》:“若遂付之鼠齧蟲穿,不惟有負于先生,而亦重生民之不幸矣。”
“鼠齧蟲穿”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ǔ niè chóng chuān,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本義與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具體物品的損壞狀态,如古籍、織物等。例如:“這本古籍因保存不當,書頁邊緣已現鼠齧蟲穿之痕,令人惋惜。”。
也可用于抽象事物,如“傳統技藝若無人傳承,終将如鼠齧蟲穿般消逝”。
文化背景
古代因保存技術有限,珍貴文獻常遭鼠蟲破壞,成語由此産生,隱含對物質與文化遺産脆弱性的警示。
古籍例證
清代何焯在《〈菰中隨筆〉序》中寫道:“若遂付之鼠齧蟲穿,不惟有負于先生,而亦重生民之不幸矣。”,強調保護文獻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探讨,可參考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
《鼠齧蟲穿》是一個成語,意為小小的動物如老鼠啃咬鐵物和蟲子咬穿木頭,表達了細小力量的因勢利導、持久不斷的意思。
《鼠齧蟲穿》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目、齒、虍、穴。拆分的筆畫總量為15個。
《鼠齧蟲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莊子·馬蹄篇》中:“齧木疾速,則木将齧;齧金疾速,則金将齧;齧石疾速,則石将齧。以吾觀之,蚤摧其角,鼠齧其穴。”該詞在漢字繁體中寫作「鼠齧蟲穿」。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鼠齧蟲穿」這個成語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齧”在古代用法中為“齶”,“齒”為“歯”等。
1. 哪怕是小小的動物也能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達到目标,這就是《鼠齧蟲穿》的道理。
2. 我們要學會從小事做起,不斷積累,因為「鼠齧蟲穿」。
鼠竊狗偷、齧指嚼唇、蟲牙、穿透、糧蟲。
螳臂當車、持久力行、锲而不舍。
力大任性、舉足輕重、言傳身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