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t] 說到點子上了,恰到好處
(1).切要中肯。《文選·幹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 李善 題注引 南朝 宋 何法盛 曰:“﹝ 幹寳 ﹞撰《晉紀》,起 宣帝 迄 愍 五十三年,評論切中,鹹稱善之。” 宋 李之儀 《跋文安國篆》:“餘與之遊三十年,善論難,劇談切中,尤得于樽俎間為多。” 明 胡應麟 《詩薮·閏馀中》:“南渡時 天彜 少章 者,吾郡人,嘗評《唐百家詩》,多切中語,而詩流罕見稱述。”
(2).猶言擊中,準确說中。 宋 歐陽修 《尚書兵部員外郎知制诰謝公墓志銘》:“及其臨事敢言,何其壯也!雖或聽或否,或論高而不能行,或後果如其言,皆傳經據古,切中時病。” 明 李贽 《寄答留都書》:“然其中字字句句皆切中我之病。” 郭沫若 《初出夔門》一:“我覺得他( 庾信 )那‘宰衡以幹戈為兒戲,缙紳以清談為廟略’的幾句,真真是切中目前的時弊,每天都要讴它幾遍。”
“切中”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è zhòng,其核心含義是準确擊中要害或關鍵點,常用于形容言論、分析等精準到位,與事實或問題本質高度契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言辭、觀點或行為精準觸及問題的核心,如“切中時弊”“切中要害”。
詞源與結構
由“切”(精準、貼切)和“中”(命中、符合)組成,屬動賓結構,強調“準确命中目标”。
社會批評
多用于對時政、現象的中肯評價,如“切中時弊”。
日常表達
可形容建議、觀點等直指關鍵,如“他的建議切中實際需求”。
該詞在古籍中早有使用,如《晉紀》李善注提到“評論切中”,歐陽修稱其“傳經據古,切中時病”,體現其曆史深度與嚴謹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語境,、等來源。
切中是一個常用的詞語,表示精準地命中目标或者揭示問題的核心。接下來,我們将介紹切中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切中指命中要害,擊中核心,也可以表示理解問題的本質或者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這個詞語常常用來形容某人的觀點、意見或者行為。
切中的拼音是qie zhong,部首是刀(刂),并且由5個筆畫組成。
“切中”這個詞彙最早可以追溯到《莊子·切齒》一章,原意是割舌而切牙,後來演化為命中要害的意思。
切中的繁體字形為「切中」。
在古代,切中通常以「切中」的寫法出現,其中的“中”字有時也寫作“仲”。
以下是幾個使用切中的例句:
切中可以和其他詞彙組合成不同的詞語,例如:
切中的近義詞包括命中、擊中、準确、中肯等。
與切中相反的詞語有胡說八道、漫無中心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