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毛筆。 清 吳偉業 《永和宮詞》:“ 上林 花鳥寫生綃,禁本 鐘 王 點素毫。” 清 湘靈子 《軒亭冤·喋血》:“蘸素毫,拟硃票,案情曲折心兒惱。”
(2).即白毫。如來三十二相之一。佛教傳說世尊眉間有白色毫毛,右旋宛轉如五 須彌山 ,放之則有光明。初生五尺,成道時一丈五尺,名白毫相。見《觀無量壽佛經》。 南朝 梁 沉約 《瑞石像銘》:“素毫月舉,騰光於梵室;妙趾神行,布武於椒殿。”
“素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毛筆
由“素”(白色)與“毫”(細毛)組合而來,本義為白色細毛制成的筆。例如清代吳偉業詩句“禁本鐘王點素毫”中,“素毫”即指書寫用的毛筆。
佛教術語:如來白毫相
佛教傳說中,如來眉間有白色毫毛,右旋如須彌山,放光明,象征佛的莊嚴。此相稱為“白毫相”,出自《觀無量壽佛經》。
引申為細微事物(成語用法)
現代詞典中,“素毫”作為成語,形容極其微小的事物或細節,如“素毫之差”。此處“素”指純淨,“毫”為極小的單位,合稱強調精微之處。
需注意不同來源的側重:古籍與佛教經典中多指毛筆或白毫相,而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收錄了成語化的引申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
素毫是一個漢字詞彙,意味着“極其微小的事物”。它常用來形容非常細微或微不可察覺的情況或物體。
素毫的部首是“米”,筆畫總數為10劃。
素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宋史·賀再舜傳》中,當時用來形容再舜的文章寫得非常精細微妙。後來逐漸被人們擴展為一個獨立的詞彙,用以表示極其微小的事物。
素毫的繁體字為「素毫」,和簡體字一樣,形狀和構造相似。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但素毫的形狀大緻相似,隻是筆畫和結構稍有差異。
1. 他在繪畫時小心翼翼,把素毫之間的差距都精心處理。
2. 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終于将自己的音樂表達提升到了素毫的境地。
除了獨立使用的素毫外,還可以組成其他詞彙:
1. 研素毫:指精細研磨,使之更加纖細。
2. 毫發無傷:形容情況危險,但最終幸好沒有受到傷害。
近義詞有:細微、微小、極其微細。
反義詞有:巨大、顯著、明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