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貢士的名冊。 唐 陸龜蒙 《秋賦有期因寄襲美時将主試貢士》詩:“雲似無心水似閒,忽思名在貢書間。”
(2).稱州府呈報給禮部的參加會試的舉人名冊。 宋 文同 《文安縣君劉氏墓志銘》:“故其子 天啟 ,嘗預郡府貢書,占在高等,天人教之也。”
(3).寫信給對方的敬稱。《藝風堂友朋書劄·鄧嘉緝六》:“嗣復貢書,未荷賜答。”
“貢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以下三種解釋:
指古代科舉考試中貢士的名單。例如唐代陸龜蒙在《秋賦有期因寄襲美時将主試貢士》一詩中提到“忽思名在貢書間”,即指自己的名字被列入貢士名冊。
宋代時,州府需将參加會試的舉人名單上報至禮部,這類名冊也被稱為“貢書”。如宋代文同的《文安縣君劉氏墓志銘》中記載“嘗預郡府貢書”,即指其子曾名列州府上報的舉人名錄。
古代書信中,“貢書”可作為對收信人的尊稱,表達謙恭之意。例如清代《藝風堂友朋書劄》中“嗣復貢書,未荷賜答”,即以“貢書”代指寫給對方的信件。
《貢書》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古代臣子向君主獻上的禮物和冊封的文書。
《貢書》的部首是貝(貝殼部),總共由12個筆畫組成。
《貢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在那個時代,臣子會向君主獻上各種珍貴的物品作為禮物,以示忠誠和恭敬。
《貢書》的繁體字為「貢書」。
古代的《貢書》寫法與現代相比略有不同,主要體現在字形上。在古代,「貢」的「貝」部字形更為明顯,「書」的「彳」部字形也稍有變化。
他帶着一份珍貴的《貢書》來向皇帝獻上。
《貢書》沒有常見的組詞。
近義詞:《獻辭》、《進獻》
反義詞:《逆旨》、《叛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