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語。用以“驅鬼壓邪”的丹書、符咒。 唐 谷神子 《博異志·張竭忠》:“ 河南 緱氏縣 東 太子陵 仙鶴觀 ,常有道士七十餘人,皆精專修習,法籙齋戒皆全。” 宋 蘇轼 《上清儲祥宮碑》:“ 元豐 二年二月, 神宗皇帝 始命道士 王太初 居宮之故址,以法籙符水為民禳禬,民趨歸之。”
“法籙”是道教術語,指用于宗教儀式的符咒文書,主要功能為驅邪、祈福等。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法籙由“法”(道教法術)與“籙”(符箓文書)組成,通常指記載神祇名諱、符咒圖案的丹書或符紙,用于驅鬼壓邪、護身祈福。
功能與用途
文化關聯
相關成語如“作法自斃”雖字面涉及“法”,但實際與法籙無直接聯繫,需注意區分。而詩句中提到的“法籙把除符券柄”則更貼近其宗教含義。
注意:由于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道藏》等經典文獻或學術研究進一步考證。
法籙(fǎ lǚ)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法(fǎ)和籙(lǚ)。
法字的部首是水(氵),它有八個筆畫;籙字的部首是竹(⺮),它有十四個筆畫。
法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周禮·大司農》。繁體字中,法字與簡體字相同,籙字為「箬」。
在古時候,法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上部形狀更加扁平,下部為直豎,整體呈現出橫扁豎直的形态。
1. 研究法籙是一項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好方法。
2. 他精通法籙,能夠解讀古時候的文字資料。
法術、法制、律法、文籍、箓書
法術、法書、法秩、法書籍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