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語。用以“驅鬼壓邪”的丹書、符咒。 唐 谷神子 《博異志·張竭忠》:“ 河南 緱氏縣 東 太子陵 仙鶴觀 ,常有道士七十餘人,皆精專修習,法籙齋戒皆全。” 宋 蘇轼 《上清儲祥宮碑》:“ 元豐 二年二月, 神宗皇帝 始命道士 王太初 居宮之故址,以法籙符水為民禳禬,民趨歸之。”
法籙(fǎ lù)是道教術語,原指記載天神名諱、符咒、戒律的秘典文書,後演變為道教傳承體系的核心憑證。其字形結構中,“法”代表道法規範,“籙”從竹部,本義為帝王冊封的文書,後引申為宗教儀典的權威記錄。
從宗教實踐角度,法籙包含三重内涵:
曆代帝王曾将法籙納入國家祭祀體系,唐玄宗時期編纂《三洞瓊綱》收錄千餘卷法籙典籍,現存明《道藏》中仍保存《太上正一盟威法籙》等珍貴文獻。
(參考資料:《道教大辭典》中國道教協會官網;《中華道藏》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中國宗教禮儀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法籙”是道教術語,指用于宗教儀式的符咒文書,主要功能為驅邪、祈福等。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法籙由“法”(道教法術)與“籙”(符箓文書)組成,通常指記載神祇名諱、符咒圖案的丹書或符紙,用于驅鬼壓邪、護身祈福。
功能與用途
文化關聯
相關成語如“作法自斃”雖字面涉及“法”,但實際與法籙無直接聯繫,需注意區分。而詩句中提到的“法籙把除符券柄”則更貼近其宗教含義。
注意:由于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道藏》等經典文獻或學術研究進一步考證。
白金三品謗罵北梁筆挺玻璃闆蹅踐蟲使穿掘觸地大家閨秀澹坐燈火萬家低眸鼎雉胴朦都念子分龍佛退更世格仆割席分坐宮龍貫例紅十字會華密黃龍湯胡咧咧夾辂較訛角妓家巷鯨珠克孜爾千佛洞媿服琅帙撂台翎枝龍伯明媒正禮摩厲以須匿情批把千丈齊次啓佑岖崟三三徑沈捺束車思短松麝蒐輯所緻讨探陶缊衛道尾花顯亮西江月新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