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恒規的意思、恒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恒規的解釋

常規。 唐 顔真卿 《<幹祿字書>序》:“夫筮仕觀光,惟人所急,循名責實,有國恆規。” 明 劉基 《官箴上》:“國有恆規,弱不可陵,愚不可欺,剛不可畏,媚不可隨,無取我便,寘人于危。”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七十緻仕》:“今則距懸車之期隻有二年,而尚有議餘不應遽退者,殆亦未就古人行藏之大義及仕止之恆規,而一按之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恒規”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礎釋義 讀音為héng guī(注音:ㄏㄥˊ ㄍㄨㄟ),意為“常規”,指長期遵循的規則或慣例。

二、詳細釋義

  1. 傳統語境
    指國家治理或社會規範中的固定準則。例如:

    • 唐代顔真卿提到“有國恆規”,強調治國需依循名實相符的原則。
    • 明代劉基《官箴上》主張“國有恆規”,反對欺淩弱者或谄媚權貴。
  2. 曆史演變
    清代梁章鉅在讨論官員退休制度時,以“恆規”形容應遵守的既定規範。

三、結構分析

四、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學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幹祿字書》《官箴上》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恒規

恒規(héng gu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恒的拆分部首是心,表示與人的情感、思想等相關。規的拆分部首是十,表示與形狀、規則等相關。恒規的筆畫數目共計11畫。

來源

恒規一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并被廣泛用在社會生活和個人修行中。在儒家思想中,恒指的是永遠不變的道德原則和行為準則,規指的是符合這些道德原則和行為準則的規定和規則。

繁體

恒規的繁體字為恒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恒規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具體而言,恒的古漢字寫法為亙,規的古漢字寫法為矩。這些古漢字形象地描繪了恒規所傳達的意思。

例句

1. 在團隊中,恒規是團結合作、公平公正的基石。

2. 作為一名公職人員,他要時刻遵守恒規,履行公正的職責。

3. 個人修行的關鍵是堅持恒規,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

組詞

- 恒心: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毅力。

- 規範:符合約定、規則和标準。

- 恒久:長期存在,永遠不變。

近義詞

永恒、恒常、規定、原則。

反義詞

變化、無規、無恒、隨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