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恒規的意思、恒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恒規的解釋

常規。 唐 顔真卿 《<幹祿字書>序》:“夫筮仕觀光,惟人所急,循名責實,有國恆規。” 明 劉基 《官箴上》:“國有恆規,弱不可陵,愚不可欺,剛不可畏,媚不可隨,無取我便,寘人于危。”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七十緻仕》:“今則距懸車之期隻有二年,而尚有議餘不應遽退者,殆亦未就古人行藏之大義及仕止之恆規,而一按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恒規”屬于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恒”與“規”兩個語素構成。從詞義結構分析,“恒”表示持久、固定不變的性質,如《說文解字》中釋為“常也”;“規”本義為畫圓的工具,引申為準則、法度,《玉篇》記載“規,正圓之器也,又法也”。兩字組合後,“恒規”指代長期沿襲、穩定不變的準則或規範,常用于描述傳統制度或約定俗成的慣例。

在權威詞典中,《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固定的規則;常規”,強調其時間延續性與社會認同性。例如古籍《周禮注疏》中“禮者,天地之恒規也”,即用“恒規”指代禮法制度的穩定性。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如“突破思維恒規”表示對傳統模式的革新。

語言學研究表明,“恒規”屬于偏正型複合詞,語義重心在“規”這一核心成分,“恒”則作為修飾限定成分(《現代漢語詞彙研究》,商務印書館)。其詞性為名詞,可作主語或賓語,例如:“企業改革需兼顧恒規與創新。”該詞在社科類文獻中使用頻率較高,體現對制度延續性的探讨。

網絡擴展解釋

“恒規”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礎釋義 讀音為héng guī(注音:ㄏㄥˊ ㄍㄨㄟ),意為“常規”,指長期遵循的規則或慣例。

二、詳細釋義

  1. 傳統語境
    指國家治理或社會規範中的固定準則。例如:

    • 唐代顔真卿提到“有國恆規”,強調治國需依循名實相符的原則。
    • 明代劉基《官箴上》主張“國有恆規”,反對欺淩弱者或谄媚權貴。
  2. 曆史演變
    清代梁章鉅在讨論官員退休制度時,以“恆規”形容應遵守的既定規範。

三、結構分析

四、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學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幹祿字書》《官箴上》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镵針馳結次題打筆套帶眼大陸架道終等腰三角形釣利低檔對流層獨鹿阇提花房東反位龜列桂枝客行蹤無定江君矯失考伐扣定哭嫁庫門癞皮狗攬月禮忏令典令狐領空柳搖金龍樓鳳阙魯缟漠置孥賄女強人曝場清晤日省月課山觀山回路轉盛宴難再蜃炭蜃衛時過境遷視力表實施書呆子說是私仇湯燒火熱托管忘八蛋網開三面纨袴子弟物靈巫山一段雲瞎屢生遐寐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