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謂禮拜佛菩薩,誦念經文,以忏悔所造之罪惡。通稱拜忏。《梁書·處士傳·庾詵》:“晚年以後,尤遵釋教,宅内立道場,環繞禮懺,六時不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即令家人等買棺盛殮,送回原籍,家人等循俗例為之延僧禮懺。”
禮忏是佛教與道教共有的宗教儀式,指通過禮拜、誦經等方式忏悔罪業,其核心含義和宗教實踐可歸納如下:
禮忏(lǐ chàn)是禮拜與忏悔的結合,通稱“拜忏”。佛教中主要指禮拜佛、法、僧三寶,誦念經文以忏悔罪業,如《梁書》記載庾诜“環繞禮忏,六時不辍”。道教則通過特定忏儀(如玉皇忏、三官忏)實現滅罪消愆。
佛教實踐:
源于對業力的認知,認為凡夫因罪業輪回受苦,禮忏可借助佛菩薩加持力消解罪障。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提到延僧禮忏的俗例,菩提文庫強調其目的在于“斷除罪業,趨向聖境”。
道教實踐:
道教禮忏強調身心清靜,需配合真誠悔過。例如真武忏等儀軌通過跪拜、誦經滌除罪愆,但若禮忏後仍造新罪,則僅為“心理安慰”。
禮忏的關鍵在于内外合一:
不同宗教的禮忏儀軌存在差異,佛教側重三寶皈依,道教則依托特定祖師忏法,實踐中需遵循各自傳統。
《禮忏》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礻”和“忄”,它們是在左右兩邊分别表示“示意”和“心”的意思。
“礻”在這個詞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儀動作,代表着向神明或先祖表達敬意和感恩之情。而“忄”則代表着内心的動作或感受。
早期漢字的書寫形式相對繁複,涉及到《禮忏》這個詞的寫法會稍有不同。古時候的《禮忏》通常是以繁體字形式書寫,其中的“礻”寫作“示”,“忄”寫作“心”,整個字形更加複雜。
《禮忏》在古代常用于描述人們參與祭祀或宗教儀式時的敬意與虔誠,也能用來指代人們内心的忏悔與懊悔。下面是一個例句:
他虔誠地行禮忏神,表達了對祖先的尊敬。
在組詞方面,《禮忏》可以與其他詞彙結合使用,例如:
1. 禮儀忏悔:表示參與一種特定儀式并且在儀式中表達忏悔的行為。
2. 敬神忏祖:指對神明和祖先表達敬意和感恩之情。
3. 内心忏悔:表示一個人内心深感愧疚和懊悔。
“禮忏”的近義詞包括“敬獻”、“虔誠”等,它們都表示對神明或儀式的尊敬和敬意。而“輕慢”、“冷淡”則是它的反義詞,代表着對神明或儀式缺乏敬意和冷漠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