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曝曬糧食的場地。 葉聖陶 《火災·曉行》:“屋前一方地和屋的面積一樣大,鋪着長方的小磚,是他們的曝場。”
“曝場”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指曝曬糧食的場地,即專門用于晾曬農作物的平坦區域。例如葉聖陶在《火災·曉行》中描述:“屋前一方地和屋的面積一樣大,鋪着長方的小磚,是他們的曝場。”
該詞最早見于葉聖陶的作品,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可參考《火災·曉行》原文或相關文學解析。
《曝場》是一個常用的短語,用以形容将物品或信息公之于衆,沒有保密措施的情況。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日(日字旁),筆畫數為15畫。
《曝場》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一書中。在古代社會,官方公開場合是舉行朝會的地方,官員們負責向大衆宣布國家政策、發布通告等,被稱為“曝場”。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演變為今天我們所熟悉的意義。
《曝場》的繁體字為「曝場」。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曝場」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寫成:
曝:日字旁下部寫曰,旁邊加火,表示陽光;場:由土字旁和昌字旁組成。
1. 媒體曝場了這個丑聞,引發了公衆的廣泛關注。
2. 這個企業由于財務問題曝場,導緻股價暴跌。
1. 曝光:公之于衆,泛指将信息、事件等公開。
2. 曝曬:将物品在陽光下曝曬,以獲得特定效果。
曝光、公開、披露
保密、隱蔽、密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