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合葬。 唐 顧況 有《酅公合袝挽歌》。 宋 洪邁 《夷堅丙志·王八郎》:“女念其父之未歸骨,遣人迎喪,欲與母合祔。” 清 姚鼐 《建昌新城陳母楊太夫人墓志銘》:“ 乾隆 五十九年某月日,合祔 封大夫 墓。”
“合祔”是中國古代喪葬與祭祀文化中的專有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合葬禮儀
指夫妻或家族成員去世後,将靈柩合葬于同一墓穴的習俗。這一做法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強調家族血緣的延續性。例如《禮記》記載“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來未之有改也”,說明其曆史淵源深厚。合葬時,通常遵循“男左女右”的方位安排,體現傳統倫理秩序。
合祀制度
在宗廟祭祀中,将後人的神主牌位與祖先共同供奉,稱為“祔”。如《說文解字》釋“祔”為“後死者合食于先祖”。例如帝王駕崩後,其神主需經“祔廟”儀式遷入太廟,與曆代先祖共享祭祀。夫妻若先後去世,後逝者神主亦可“合祔”于先逝者之側。
文化意義
合祔制度反映了古代宗法社會對家族凝聚力的重視,通過空間(墓葬)與儀式(祭祀)的雙重結合,強化血緣紐帶與倫理認同。這一習俗至今仍部分留存于傳統習俗濃厚的地區,成為研究中國禮制與家族觀念的重要切入點。
合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合字由“又”和“口”兩個部分組成,祔字由“示”和“礻”兩個部分組成。
合字的部首是又,它是一個漢字的上面部分,又字的筆畫數是二;祔字的部首是示,示字的筆畫數是五,礻字是示的另一種寫法。
合祔是一種古代的祭祀儀式,用來合葬或合遷已故的親人們。在古代,人們認為親人的靈魂會回到天地之間,因此要将他們的骨灰葬在一起,以示家族的團結和親情的延續。
合祔的繁體字是合禘,禘字的部首是礻,它是示的另一種寫法。
在古代,合字的“合”上面會加上一個口,表示衆口歡樂;祔字的“示”字在古代寫法中會更像是一個正方形,中間有一條豎線。因為古代的書法有很多變化,所以這些寫法可能和現代有所不同。
他們一家人選擇了合祔,将已故的父母合葬在一起。
相關的組詞有合葬、合遷、合家等。
近義詞有合葬、合葬墓、合葬地等。
反義詞有分葬、分祀、分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