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葭莩之灰。古人燒葦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氣候。某一節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飛出,示該節候已到。《後漢書·律曆志上》:“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曆而候之。氣至者灰動。” 宋 蘇轼 《内中禦侍已下賀皇太後冬至詞語》:“伏以候氣葭灰,喜律筒之已應。”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下·宗滌樓觀察詩》:“如此江山入泝洄,頓從黍谷動葭灰。”
“葭灰”是古代中國用于氣候占測的特殊物質,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葭灰”指蘆葦内膜(葭莩)燒成的灰燼。古人将這種灰置于十二律管中,通過觀察灰燼的飛動來判定節氣變化。例如《後漢書·律曆志》記載,當特定節氣到來時,對應律管中的葭灰會受地氣上升影響而飛揚。
候氣法原理
在密閉房間内設置三層結構,按方位擺放十二律管,管内放置葭灰。當節氣轉換時,地氣上升會使對應律管中的灰燼散動,以此判斷節氣是否應驗。
文獻記載
宋代蘇轼《内中禦侍已下賀皇太後冬至詞語》有“候氣葭灰,喜律筒之已應”的描述,清代《幼學瓊林》也記載“冬至到而葭灰飛”,說明該習俗沿用千年。
個别低權威資料(如)提及“比喻貧窮”的引申義,但主流文獻均未采用此解釋,建議以氣候占測的核心含義為準。
如需查看完整古籍記載,可參考《後漢書·律曆志》或《幼學瓊林》相關章節。
《葭灰》(jiā hu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稻草和灰燼************。葭指稻草,灰指燒掉的物質。葭灰常用來指代煙灰或者墳墓中的灰燼。
《葭灰》這個詞彙的部首是“艹”和“火”,部首“艹”表示這個詞與植物相關,部首“火”表示與火有關。這個詞共有15個筆畫。
《葭灰》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車轄》( "葭之葭,灰之灰")一篇中,描述了草和積灰的形象。在現代漢字中,繁體字為「葭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并不總是與現代一緻。根據古籍《康熙字典》,《葭灰》的古字寫法為「葭灰纟」。其中「纟」表示與線有關。
1. 他将煙草碎成葭灰。
2. 墓地中葭灰散發着淡淡的香氣。
組詞:葭草、灰燼、灰煙
近義詞:草灰、灰渣、煙灰、火灰
反義詞:鮮花、綠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