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舉用賢人。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郢 人有遺 燕 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 燕 相國受書而説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 清 朱之瑜 《與源光國啟》之十:“不平不戒,自知非和羹之才;日居月諸,何時觀調燭之盛?”
“調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iào zhú,其核心含義為舉用賢人,源自古代典故的引申義。
詞義來源
典故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夜間寫信給燕相國,因燈火昏暗,讓持燭者“舉燭”(擡高燭火),卻誤将“舉燭”二字寫入信中。燕相國讀信後,将“舉燭”解讀為“尚明”,即推崇明察,進而引申為“舉賢而任之”。
詞義演變
“調”有調整、協調之意,“燭”象征光明,結合典故,“調燭”被引申為選拔并任用賢才,使政治清明,成為古代舉薦人才的代稱。
應用實例
清代朱之瑜在《與源光國啟》中用“何時觀調燭之盛”表達對賢能治世的期待,可見此詞多用于文人士大夫的書面表達。
若需進一步探究典故細節或曆史用例,可查閱《韓非子》原文及清代文集。
調燭是指點亮、調整蠟燭的意思。在古代,人們常用蠟燭來照明,因此調燭也代表了照明、照亮的含義。
調燭的拆分部首是火和示,部首火代表火焰,示代表燈燭;調燭的總筆畫數為14畫。
《調燭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李時中的《答微之詩》中,後被廣泛引用。調燭一詞比喻文人對自己的文學作品進行修飾、改進,使之更加完美。
調燭的繁體字為調燭。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調燭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具體變化需要參考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
1. 他默默地走到桌前,調燭點亮了一支蠟燭。
2. 為了讓客人感受到浪漫的氛圍,他精心布置了房間并調燭點燃了一排蠟燭。
調燈、調光、調亮。
調整燭光、調節蠟燭。
熄滅蠟燭、滅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