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nse; vehement] 情緒強烈、激昂;聲音高亢清越
感情激越
(1).高亢清遠。 漢 班固 《西都賦》:“櫂女謳,鼓吹震,聲激越,謍厲天。” 唐 柳宗元 《陪永州崔使君遊宴南池序》:“羽觴飛翔,匏竹激越。” 清 江炳炎 《琵琶仙·乙巳二月》詞:“談往事,蒼涼激越,更呼飲 武功 遺宅。” 葉聖陶 《倪煥之》二六:“他說到末了,聲音轉為激越,神色也頗飛揚,正像一個在行的煽動家。”
(2).激揚;激動。 三國 吳 楊泉 《物理論》:“猶人之内氣,因喜怒哀樂激越而發也。” 宋 蘇轼 《清風閣記》:“風起於蒼茫之間,彷徨乎山澤,激越乎城郭道路,虛徐演漾,以汎汝之軒窗欄楯幔帷而不去也。” 清 戴名世 《<張貢五文集>序》:“歸視所為文,見其辭采工麗可愛也,議論激越可愛也。” 秦牧 《藝海拾貝·辯證規律在藝術創造上的運用》:“隻有在感情激越的時候,才能夠說出新鮮感人的語言。”
“激越”是一個多維度詞語,既可描述聲音特質,也能表達情緒狀态,具體解釋如下:
聲音高亢清越
形容聲響激昂、穿透力強。如《西都賦》中“聲激越”指鼓樂聲高亢震天,柳宗元文中“匏竹激越”描繪樂器聲清亮激昂。
情緒強烈激昂
指情感激烈、充滿張力。例如葉聖陶描述人物“聲音轉為激越,神色飛揚”,蘇轼用“激越乎城郭道路”形容風的強勁态勢。
在心理學中,激越指伴有明顯運動性不安的焦慮狀态,表現為手足無措、重複動作或語言障礙,屬于一種急性心理反應。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現代文學及心理學釋義,如需完整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标注的網頁來源。
激越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氵(水)和走。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激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一部分。在古時候,激越的寫法為激逺,逺字表示足迹或足迹痕迹,也代表快速行走的感覺。而激字表示充滿活力或激烈的狀态。兩個字結合後表達了情緒高漲,充滿激情的意思。
在繁體中,激越的寫法為激越,保留了原意。繁體字多用于中國台灣地區和一些華人社區中,與簡體字相比有着更加傳統的藝術特色。
下面是一些關于激越的使用例句:
1. 創作音樂的過程中,他的激情激越,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個音符中。
2. 比賽過程中,選手們的競争越來越激越,場面熱鬧而激烈。
與激越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
1. 激情:表示強烈的情感或情緒。
2. 激烈:指極度劇烈或激動。
3. 激動:表示情緒激奮或激動不已。
激越的反義詞可以是:
1. 平靜:指情緒或狀态處于鎮定或平穩的狀态。
2. 平淡:表示情感或狀态缺乏激情或激烈。
總之,激越這個詞具有激烈、熱情、充滿活力的意思。它具有豐富的情感内涵,在描述激動或激烈的場景時可以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