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備災的意思、備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備災的解釋

防備災害。《穀梁傳·成公七年》:“郊牛日展斛角而知傷,展道盡矣,其所以備災之道不盡也。” 唐 陸贽 《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其五請以稅茶錢置義倉以備水旱》:“ 貞觀 初, 戴胄 建積穀備災之議, 太宗 悅焉。” 宋 餘靖 《乞寬租賦防盜疏》:“國無三年之蓄,曰國其非國,故雖 堯 水 湯 旱,民無菜色者,有備災之術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備災指為應對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所做的預防性準備工作,涵蓋物資儲備、預案制定、能力建設等系統性措施。其核心在于通過預先籌劃降低災害風險,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與社會穩定。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詞義溯源與構成

  1. 字義分解

    • 備(備):本義為“謹慎”,引申為“預備、防備”,《說文解字》釋為“慎也”。
    • 災(災):指自然或人為的禍害,如《國語·周語》中“災,害也”。

      複合詞“備災”強調主動防範災害的能動性。

  2. 現代漢語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備災指“為應對災害而事先做好準備”,包括物資、技術、人員等多維度準備。

二、專業領域的延伸定義

  1. 應急管理視角

    國家《防災減災術語》(GB/T 26376-2010)将備災定義為:“在災害發生前,為減輕潛在損失而開展的資源調配、預案演練、公衆教育等活動”。

  2. 國際标準内涵

    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UNDRR)強調備災需包含風險評估、預警系統建設、社區參與三大支柱,形成“預防-響應-恢複”閉環。

三、實踐範疇與措施

  1. 物資儲備

    建立糧食、醫療、救援設備等戰略儲備庫,如中央救災物資儲備體系覆蓋全國主要災害風險區。

  2. 預案體系

    制定國家-省-市-社區四級應急預案,例如《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明确分級響應機制。

  3. 能力建設

    開展防災培訓與應急演練,提升公衆自救互救能力,如“全國防災減災日”常态化教育活動。

四、政策與法規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二十條明确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保障制度,完善重要應急物資的監管、生産、儲備、調撥和緊急配送體系”,為備災提供法律基礎。


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國家标準《防災減災術語》(GB/T 26376-2010)
  3. 聯合國減災署(UNDRR)報告《災害風險管理術語》
  4. 應急管理部《中央救災物資儲備管理辦法》
  5. 《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國辦函〔2023〕45號)
  6.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網絡擴展解釋

“備災”指為應對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所做的準備工作,涵蓋物資儲備、管理機制、應急預案等多方面。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1. 狹義概念
    主要指災害發生前的物資儲備,包括搶險設備、醫藥、食物、飲用水等必需品,以及避險場所、資金、技術等資源。

  2. 廣義延伸
    還包含建立災害指揮機構、通信保障體系、應急預案編制,以及組織搶險救援演習等系統性準備。

二、曆史與必要性

  1. 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可見于《穀梁傳·成公七年》,唐代陸贽等文獻也提及“積谷備災”,說明古代已有防災意識。

  2. 現實意義
    因氣象災害等突發性強,缺乏儲備會導緻救援延遲,加重損失。例如,中國紅十字會通過備災倉庫快速調運物資,體現了時效性需求。

三、現代應用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或具體備災方案,可參考權威文獻或政府防災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

飽嗝兒本次比丘尼不可避免垂柳淳鹵戴竿筜篁獨宿扼腕風宇國丈诃诋鴻澤戶樞不朽見話家用電器捷足先得伎力金口角集體利益積重不返君宰抗争懇讓潰逸兩曜戀胊嶺阪林濤留箋麥個梅花拳夢周妙解衲衲拗項彯組披宮錦淺眇青史留名窮身然蠟桡折任木山陬海噬事敗垂成石床食油水陸齋司號員夙孤汰除桃偶恬惔童子郎陁崩為事先聖先師蟹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