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絲籰。缫絲用具。參見“ 絲籰 ”。
“絲柎”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核心定義
“絲柎”即“絲籰”,指缫絲過程中用于卷繞生絲的用具,通常由木或竹制成。
字形與字義
多見于古籍或專業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例如:“《周禮》提及絲纩、絲籰等物,可見古代紡織分工之精細。”
“絲柎”是古代缫絲工具,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管子》等典籍或傳統紡織技術文獻。
《絲柎》(sī f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一種用來系住衣物的繩子或帶子。
根據《康熙字典》,《絲柎》的構成部分為:
《絲柎》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衣》一書中,據說源于古代服飾的系帶。這個詞也在其他古代文獻中有所出現。
在繁體字中,絲柎這個詞的形态保持不變。
根據《說文解字》,絲柎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如下:
絲:纟(纖維) + 口(咽)
柎:從木(表示與木材相關) + 蔔(腳,表示系住)
1. 他用絲柎将褲子綁緊。
2. 穿着傳統服飾時,女性常常會用絲柎将衣服打扮得更漂亮。
絲帶(sī dài):指用絲織成的寬而長的帶子。
柎繩(fū shéng):指由木材制成并用于捆綁的繩子。
絲綢(sī chóu):指以蠶絲為原材料使用特殊工藝制成的紡織品。
近義詞:系帶、繩結、縛帶
反義詞:解開、解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