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於 楚 也, 子重 問 晉國 之勇。臣對曰:‘好以衆整’。曰:‘又何如?’臣對曰:‘好以暇。’”後因以“好整以暇”形容既嚴整有序而又從容不迫。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行軍總要》:“從來行軍之善無他,亦曰好整以暇而已矣。”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二:“我自然在一旁洗耳恭聽,在心裡隻希望他說快一點,少說幾個‘唵’,然而他卻老是那樣好整以暇地‘唵’個不停。”
“好整以暇”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hào zhěng yǐ xiá,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原指軍隊嚴整有序且從容不迫,後泛指在紛繁事務中仍能保持鎮定、有條不紊的狀态。其中:
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
春秋時期,晉國将領栾書率軍攻打鄭國,楚國派兵援鄭。兩軍對峙時,晉國将領從容備戰,楚将子重詢問晉軍的勇猛之處,晉國使者答:“好以衆整(善于使軍隊嚴整)”,又問其他優勢,答:“好以暇(善于保持從容)”。後人将兩者結合為“好整以暇”,形容嚴整與從容兼具。
如今該成語不僅用于形容軍事或正式場合,也可引申至日常生活,如面對突發事件、高強度工作時仍能保持高效與冷靜的狀态。
好整以暇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人物舉止整潔,心情安逸,脫身的樣子。形容一個人在繁忙嘈雜的環境中仍然能夠保持從容自若的風度。
好(女字旁),整(敢字旁),以(人字旁),暇(日字旁)。
好整以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張衡傳》中。該成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好整以暇」。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的規則,「好整以暇」這個成語在古代寫法中可能有所不同,但具體的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考證。
他在工作時總是好整以暇,不管面對多大的壓力都能夠保持冷靜。
好整以暇并不常見作為組詞的部分,因為這個成語已經足夠完整和具體地表達一個含義。
閑適自在、從容不迫、沉着冷靜。
匆忙慌張、倉促狼狽、手忙腳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