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曆險。《三國志·魏志·管甯傳》:“經危蹈險,不易其節。”
(2).指冒險。 清 沉用濟 《黃河大風行》:“男兒勿恃膽氣粗,要知蹈險非良圖。”
蹈險(dǎo xiǎn)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親身經曆危險或冒險,強調主動涉足險境的行動。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釋義與用法:
《漢語大詞典》
釋為“冒險;置身于危險之中”。
示例:
“将士蹈險而進,終克難關。”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為“冒着危險”,側重行為的目的性。
示例:
“為探真相,他甘願蹈險深入敵營。”
行為主動性
“蹈”本義為“踩踏”,引申為主動踏入;“險”指危險境地。二字組合突出主動選擇并承擔風險的行為,如:
“科研工作者常需蹈險探索未知領域。”
書面語體色彩
屬書面用語,多用于正式語境或文學表達,如:
“孤軍蹈險,志在必得。”(軍事文獻)
常見搭配
清代黃宗羲《明儒學案》載:“君子蹈險而能順命。” 體現傳統語境中對“險”的積極應對态度。
詞彙 | 側重角度 | 情感色彩 |
---|---|---|
蹈險 | 主動踏入危險 | 中性/略帶褒義 |
冒險 | 行動本身的風險性 | 中性 |
涉險 | 進入危險區域 | 中性 |
《後漢書·班超傳》:
“超乃閉侍胡,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與共飲,酒酣,因激怒之曰:‘……今虜使到裁數日,而王廣禮敬即廢;如今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為之奈何?’官屬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遂将吏士往奔虜營。”
(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即蹈險精神的典型體現。)
現代語境:
用于讴歌英雄事迹,如消防員“蹈險救援”、探險家“蹈險探秘”等。
“蹈險”凝練表達了人類面對危險時的勇氣與決斷力,其權威釋義及曆史用例印證了該詞在漢語中的深厚文化根基。
“蹈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曆險
指經曆危險或艱難的環境,強調實際經曆的過程。例如《三國志·魏志·管甯傳》中“經危蹈險,不易其節”,即描述在危難中堅守節操的經曆。
冒險
指主動涉足危險的行為,帶有主觀選擇意味。如清代沈用濟詩句“要知蹈險非良圖”,勸誡人們不要輕率冒險。
近義詞:涉險、曆險;反義詞:避險、求穩。
笆籠表俗筆底生花不惜不屑置辯餐氈長籲短氣巉崪伧夫赤鐘揣較次介翠珰村老村苗大脔大仗對外貿易俄然乏劣弓腰人閨闱駭擾踐登講試江天借款截指雞屍牛從蝌蚪書老宋體鍊真厲鬼柳昏花暝六零六龍墀録牒末志南胡噴灑七策五成青荷青精稻糗餌羣機僧雛熌爍升幟伸要事宜踏躂他倆謄拓提高巫術顯媚纖末鹹平綫膛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