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護花。 唐 馮贽 《雲仙雜記·惜春禦史》:“ 穆宗 每宮中花開,則以重頂帳蒙蔽欄檻,置惜春禦史掌之,號曰括香。”《雲仙散錄·惜春禦史》引《玉塵集》作“括春”。
“括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典故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括香”讀作kuò xiāng,本意為“護花”。該詞源自唐代宮廷習俗,特指用重頂帳保護花卉的行為。
據唐代馮贽《雲仙雜記·惜春禦史》記載,唐穆宗時期宮中設有特殊官職:“每宮中花開,則以重頂帳蒙蔽欄檻,置惜春禦史掌之,號曰括香。”
另有文獻《玉塵集》中将其記作“括春”,可視為同義表述。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現代語句(如“包括香菇、海藻”等)中的“括香”屬于字面組合的誤用,與古義無直接關聯。這類用法應理解為“包含香菇”,而非原詞的“護花”含義。
該詞在古漢語中與園藝文化相關,反映了唐代宮廷對花卉保護的重視。其構詞方式體現了“括”(意為束、護)與“香”(代指花卉)的意象結合。
《括香》是一個漢字詞,意為包圍、圍繞,指将香料放入織成的袋子裡,然後用細繩或細線系住。
《括香》共有9個筆畫,其部首是手,偏旁部首為扌。
《括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宮廷禮儀中的香器。古代的宴會或祭祀活動中,人們會将香料放入細布袋中,用繩子紮好,然後挂在室内以散發香氣。
《括香》的繁體字為「括香」。
古時候《括香》的漢字寫法并不同于現代寫法。在古代,該字的寫法為「扌臭」,扌代表手,臭為象形字,表示香氣。而「手」在古代的寫法為「扌」。
1. 她将芳香油放入細布袋中,用細繩括香。
2. 在古代宮廷中,括香袋常常被用來散發香氣。
括弧、括號、包括、括約、括棺、括撲
抱香、帶香、挂香
散香、放香、散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