臯臯的意思、臯臯的詳細解釋
臯臯的解釋
亦作“皐臯”。愚頑貌。《詩·大雅·召旻》:“皐皐訿訿,曾不知其玷。” 毛 傳:“皐皐,頑不知道也。” 陸德明 釋文引《爾雅》:“刺素食也。”一說,欺诳。參閱 清 馬瑞辰 《毛詩傳箋通釋》、 高亨 《詩經今注》。
詞語分解
- 臯的解釋 臯 ā 水邊的高地,岸:江臯。漢臯。 沼澤,湖泊:“鶴鳴于九臯”。 臯 á 〔臯陶〕中國上古人名,相傳是舜臣。 筆畫數:; 部首:白; 筆順編號:
- 臯的解釋 臯 ā 水邊的高地,岸:江臯。漢臯。 沼澤,湖泊:“鶴鳴于九臯”。 臯 á 〔臯陶〕中國上古人名,相傳是舜臣。 筆畫數:; 部首:白;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臯臯”是一個漢語疊詞,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不同文獻及語境來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與讀音
- 讀音:均讀作gāo gāo(與“高”同音)。
- 單字“臯”:
- 讀gāo 時,指水邊高地(如“江臯”)或沼澤湖泊(如《詩經》“鶴鳴于九臯”)。
- 讀háo 時,意為呼告、號呼,見于古文“來瞽令臯舞”。
二、“臯臯”的兩種主要含義
-
形容聲音洪亮
- 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用以描繪聲音的響亮與清晰。例如《詩經·小雅》中的經典例句:“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此處“九臯”指深遠的水澤,鶴鳴聲洪亮遠傳。
-
形容愚頑或欺诳的樣子
- 出自《詩經·大雅·召旻》:“皐皐訿訿,曾不知其玷”。
- 漢代毛亨注解為“頑不知道也”,即愚昧無知。
- 清代學者馬瑞辰等認為可能含“欺诳”之意,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三、使用建議
- 文學語境:若引用“鶴鳴九臯”,側重其聲音洪亮的意象。
- 經典注解:在解讀《詩經》等古籍時,需注意“愚頑貌”的釋義。
兩種含義看似矛盾,實為不同語境下的引申差異。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臯臯》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臯臯》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來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或者形容山野的景色。它可以表示一片郁郁蔥蔥的綠色,也可以形容一片開闊、美麗的原野。
拆分部首和筆畫:
《臯臯》的拆分部首是“⺖”和“皀”,它們都是“皮”的變形,并且都屬于手、皮類的字。《臯臯》一共七個筆畫。
來源:
《臯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在《詩經·秦風·序》中有這樣一句:“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臯”的意思就是湖泊或者莊園。
繁體:
繁體字“皐皐”與簡體字《臯臯》拼音相同,表示的意思也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臯臯》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隻是在字形上有些微的差異。在古代的字典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它的變體寫法,但整體而言,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1. 河邊的樹木長得臯臯,顯得格外美麗。
2. 遠處的山野,一片臯臯,讓人心曠神怡。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臯蓼、臯葦、臯月、臯落、臯澤等。
近義詞:郁郁、蔥蔥、草闊、蒼翠等。
反義詞:荒蕪、貧瘠、凋零、敗落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