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臯臯的意思、臯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臯臯的解釋

亦作“皐臯”。愚頑貌。《詩·大雅·召旻》:“皐皐訿訿,曾不知其玷。” 毛 傳:“皐皐,頑不知道也。” 陸德明 釋文引《爾雅》:“刺素食也。”一說,欺诳。參閱 清 馬瑞辰 《毛詩傳箋通釋》、 高亨 《詩經今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臯臯(gāo gāo)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見于早期文獻,其含義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 愚頑貌;欺诳貌:形容人愚昧無知、頑固不化,或行為欺詐、虛妄不實。
    • 怠慢貌:形容态度輕慢、不恭敬。
  2. 字形與字源: “臯”字本義指水邊高地,引申有高、長、大等義。疊用為“臯臯”,則取其負面引申義,用以形容人内在的愚頑或外在的傲慢怠惰之态。

  3. 經典文獻出處與用例: 該詞最著名的用例見于《詩經·大雅·召旻》:

    “臯臯訿訿,曾不知其玷。”

    • 釋義:這裡的“臯臯”與“訿訿”(zǐ zǐ,诋毀、诽謗)并用,描繪了小人相互诋毀、愚頑欺詐的丑态。鄭玄箋注雲:“臯臯,頑不知道也。訿訿,窳不供事也。” 明确指出“臯臯”指頑劣不明事理。
    • 語境:此詩諷刺周幽王時期朝政敗壞,小人當道,賢臣遭黜。用“臯臯訿訿”生動刻畫了那些在位者愚昧欺詐、互相攻讦、怠于職守的形象。
  4. 使用特點與現狀:

    • 古語色彩濃厚:“臯臯”在現代漢語中已極為罕用,屬于典型的文言詞彙。
    • 貶義專用:該詞幾乎隻用于貶義語境,形容人的負面品行或态度。
    • 多與“訿訿”連用:在文獻中常以“臯臯訿訿”的固定搭配出現,強化其貶斥愚頑欺詐的含義。

“臯臯”是一個源自上古漢語的疊音詞,核心含義指人的愚昧頑劣、欺詐不實或怠慢不恭。其經典出處是《詩經·大雅·召旻》,用以描繪亂世中小人的丑惡嘴臉。該詞具有強烈的古語和貶義色彩,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再使用。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臯臯”是一個漢語疊詞,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不同文獻及語境來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與讀音

二、“臯臯”的兩種主要含義

  1. 形容聲音洪亮

    • 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用以描繪聲音的響亮與清晰。例如《詩經·小雅》中的經典例句:“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此處“九臯”指深遠的水澤,鶴鳴聲洪亮遠傳。
  2. 形容愚頑或欺诳的樣子

    • 出自《詩經·大雅·召旻》:“皐皐訿訿,曾不知其玷”。
      • 漢代毛亨注解為“頑不知道也”,即愚昧無知。
      • 清代學者馬瑞辰等認為可能含“欺诳”之意,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三、使用建議

兩種含義看似矛盾,實為不同語境下的引申差異。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頭人參實苌楚稱當成骨稠人廣座串講打恭作揖的耗豆湊斷機杜遏黻衣廣莊黑潮痕都斯坦橫字踝胫皇舅蝴蝶瓦殲傷攪合教誨膠卷凈覺凈馔進口車錦熏籠舊職口宣苦差事枯井枯潤蠟光落價亮節麗口陵陰醁醽盲瞀蠻客猛盛明搶墨黑拟正排除旁車骈填棄地親公裘帽省瘦帥厲未來身文化參贊穩住神兒吳昌碩無...無...小蝦脅不沾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