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典章;朝廷法典。 明 于慎行 《易谥疏》:“足以慰九原之忠魂,而彰往勸來,有以定萬世之公典矣。” 明 屠隆 《綵毫記·拜官供奉》:“薦賢為國,朝庭公典,豈是私恩,何報之有。”
關于“公典”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
基本含義
指國家或朝廷制定的正式法典、典章制度,強調其權威性和公共性。由“公”(公開、公正)和“典”(準則、法則)組合而成,代表被普遍認可的行為規範。
文獻例證
明代文獻中多次出現該詞,如于慎行《易谥疏》提到“定萬世之公典”,指确立國家法典的恒久性;屠隆《綵毫記》中“朝廷公典”則強調其作為官方制度的非私恩性質。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權威性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部分網絡釋義存在重複或簡略問題,需結合古籍用例理解其内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中的使用實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曆史制度研究文獻。
《公典》一詞是指公正、公平、公正公平的意思。
《公典》的部首是“八”(bā),拆字後隻有一個筆畫。
《公典》一詞源自于古漢語,形容公正廉明、正派直言的法規、制度或人物。
《公典》的繁體字為「公典」。
古代《公典》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常見的寫法為「公典」。
1. 他一直秉持公典,毫不讓步,被大家稱為廉潔之人。
2. 這個法律條款是社會公典,必須嚴格執行。
公正、規典、法典、公正公典
公平、正直、公道、正義
不公、不正、不公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