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appearance of misunderstanding] 像冰一樣融化,比喻懷疑、嫌隙等完全消除
疑團冰釋
(1).原謂冰溶化消失。後用以喻指渙散或離散。《老子》:“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與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将釋。” 漢 桓寬 《鹽鐵論·刺權》:“是以耕者釋耒而不勤,百姓冰釋而懈怠。何者?己為之而彼取之。”《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臣聞社鼷不灌,屋鼠不熏。何則?所託者然也。臣雖薄也,得蒙肺附;位雖卑也,得為東藩,屬又稱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羣居黨議,朋友相為,使夫宗室擯卻,骨肉冰釋。斯 伯奇 所以流離, 比幹 所以橫分也。” 顔師古 注:“冰釋,言銷散也。”
(2).常以喻疑點、隔閡、誤會等完全消除。 唐 張說 《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銘》:“七歲屬文,邈有高緻。十四通五經大旨,百家之言,先儒未諭,一覽冰釋。” 明 李贽 《寄答留都》:“我但不敢害人,勿管彼之説我害人。則處己處彼,兩得其當,紛紛之言,自然冰釋。” 清 李漁 《憐香伴·強媒》:“老舅與他原是夙好,又受新知,雖有嫌疑,自然冰釋。” 郭沫若 《創造十年》九:“原稿我寄還了 壽昌 ,他的疑團也就冰釋了。”
冰釋是漢語中具有意象化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老子》"渙兮若冰之将釋",本指冰塊融化消散的過程。在《漢語大詞典》中記載,冰釋指"冰凍消解",後引申為"像冰融化一樣完全消釋"的抽象概念,體現漢語由具象到抽象的語義演變規律。
二、現代語義分層
三、語用特征 該詞具有書面語體色彩,多用于正式語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其為"動詞性成語",強調其描述狀态變化的動态特征。在句法結構中常與"前嫌""疑慮"等抽象名詞構成動賓搭配,體現其語義搭配的固定性。
參考文獻:
“冰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像冰融化一樣徹底消除隔閡、懷疑或矛盾”。以下是詳細解釋: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冰釋”通過自然現象隱喻人際關系的修複,兼具文學性與實用性。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可參考《老子》或漢代典籍。
八方風雨白旄背脊變化身搏戰産母抄直戳個兒打短典理頂敬東偏廢時諷翫富于春秋趕街子槀殡勾刀過養涵潴赫赤渙號花眼麾存狐埋狐搰簡隔健強假續懇恻覽究蠟液麗錦欐枝龍雛鳳種鸾交鳳俦馬材曼麗墨绖從戎凝望澎澎渤渤锲梓砌跟缺畫睿畧扇箑笙叢審判官世談收谷説得着説嘴郎中四飛訟逮填橋勿謂言之不預霞赤險象邪鬼謝情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