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丧礼,以珠玉纳死者口中曰“含”,以衣衾赠死者曰“襚”。《周礼·天官·小宰》:“受其含襚币玉之事。” 郑玄 注:“口实曰含,衣服曰襚。”《礼记·杂记下》:“诸侯使人弔,其次含、襚、賵、临,皆同日而毕事者也。” 唐 刘禹锡 《故荆南节度推官董府君墓志》:“自含襚至於卜竁,皆仁人之賻焉。”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吉凶典制·含襚》:“凡始死,以珠玉实口中曰含,以衣衾赠死者曰襚。襚,即今俗谓搭衣架是也。” 清 无名氏 《帝城花祥·韵香传》:“及其卒也,敛手足形,几不能备含襚。”
“含襚”是古代丧礼中的两个仪式,具体解释如下:
1. 含
指将珠、玉、米等物品放入死者口中。这一仪式源于“饭含”之礼,象征让逝者在死后世界不饥不寒,也体现了对亡者的尊重。《周礼·天官·小宰》中提到“口实曰含”,郑玄注解进一步说明其形式与意义。
2. 襚
指赠送给死者的衣衾(衣服和被褥)。古人认为需为逝者备齐衣物,以便其灵魂在另一世界使用,属于“赠丧”的重要环节。
综合含义
“含襚”合称代指古代丧葬礼仪中安顿遗体的核心步骤,包含物质供奉与精神慰藉的双重功能。该词常见于《周礼》等典籍,反映了先秦时期对丧葬的规范化礼制要求。
含襚(hán huǐ)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其中“衣”是左边的部首,而“玄”是右边的部首。它包含了九个笔画。作为一个动词,含襚表示“包裹着玄奥的事物或内容”。作为一个名词,它指代或暗示着神秘、深奥或难以理解的内容。
含襚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史记》、《左传》等。在这些文献中,含襚通常被用来形容谜语、谜面、以及隐含着某种奥秘、哲理或真理的箴言。在古代文人士子中,含襚通常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表达方式,并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之中。
在繁体字中,含襚的写法保持不变。然而,在简体字改革过程中,含襚被拆分为两个不同的字,即“含”和“褟”。这样的拆分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书写这个词,但也遗憾地丧失了含襚作为一个整体形象所享有的独特韵味。
古时候,含襚的汉字写法更加复杂。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含襚最早的写法为“襓”,由“衣”和“云”两个部首组成,并且包含了十二个笔画。此后,经过多次演变,包括删减笔画和修改部首位置等,最终形成了现代含襚的字形。
以下是几个使用含襚的例句:
1. 这幅画中的含襚意味深长,让人很难抓住其全部内涵。
2. 这位诗人的作品中充满着含襚和哲理,读来令人陶醉。
3. 花瓶上刻着一行含襚的诗句,引人深思。
一些与含襚相关的词汇:
1. 谜面、谜语、箴言:这些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包含着谜题、隐喻或哲理的内容。
2. 玄妙、深邃、晦涩: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含襚所指的神秘、难以理解的性质。
3. 显而易见、明白、浅显:这些词语则代表相反的概念,即与含襚相反的内容,易于被理解和解读。
总之,含襚是一个古老而富有韵味的汉字,代表着某种神秘、深奥的事物或内容。它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并在现代继续发挥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作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