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翹舌。一種發聲口形。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夫商徵響高,宮羽聲下;抗喉矯舌之差,攢脣激齒之異,廉肉相準,皎然可分。”
“矯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矯舌”指翹舌發聲的口形調整,屬于古代音韻學中對發音技巧的描述。核心含義是通過調整舌位(如翹起或矯正)來準确發出特定聲調或音節,尤其在區分聲律時起到關鍵作用。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聲律》:“抗喉矯舌之差,攢唇激齒之異,廉肉相準,皎然可分。” 這裡通過對比喉、舌、唇、齒的不同發音方式,強調聲律的精準控制。
現代語境中,“矯舌”一詞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語音學讨論中,用于描述古代漢語發音技巧或聲韻學理論。
部分資料(如漢典)提到,“矯舌”可特指糾正發音錯誤的行為,例如在方言矯正或聲樂訓練中調整舌位。這與古代用法一脈相承,但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矯舌》是一個成語,意指糾正言辭不當、改正口吻。矯舌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使舌頭變得正常,引申為使人的言辭文明端正。
《矯舌》由“矢”和“舌”兩個部首構成。
“矢”(shǐ)部首,表示箭頭的形狀,一共5筆;
“舌”(shé)部首,表示舌頭的形狀,一共6筆。
《矯舌》的出處為《淮南子·主衍訓》:“矯舌省邪辭,查色加饬容。慎蠹害必先修曜,辯晏必先辨分。作則善人矣哉!禮則君子矣哉!”這句話中的“矯舌”一詞即為矯正言辭錯誤之意。
《矯舌》的繁體寫作「矯舌」。
古時的《矯舌》寫法為「糾舌」,其中「糾」表示糾正、整頓,與現代的「矯」字意義相近,“舌”部分寫作「舌」。
他以《矯舌》的方式改變自己過激的言辭,使自己看起來更加文明。
糾舌、慎舌、正舌、修舌。
整頓言辭、修正口吻。
放縱言辭、隨意傾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