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昏沉危殆。《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二》:“ 世宗 南平 淮甸 ,北伐 契丹 ,乘其勝威,擊其昏殆。”
“昏殆”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ūn dài,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昏殆”由“昏”和“殆”兩字組成: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二》記載:“世宗南平淮甸,北伐契丹,乘其勝威,擊其昏殆。” 此處指利用敵方衰敗的時機進攻。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生僻,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日常交流中更常用“病危”“昏迷不醒”等替代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殆”的詳細釋義(如危險、疲憊、接近等引申義),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相關文獻。
"昏殆"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極度昏迷或失去知覺,沒有意識的狀态。
"昏殆"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日"(rì)和"殳"(shū)。它總共有16個筆畫。
"昏殆"最早出現在《漢書·卷五十一·楊震傳》中,用于描述楊震被囚禁後昏迷不醒的狀态。
《昏殆》的繁體字為「昏殆」,發音相同,意思也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例如,《說文解字》将"昏殆"的寫法記作「䘮・殆」。
他昏睡不醒,病得非常昏殆。
- 昏睡:陷入深度睡眠的狀态。
- 昏迷:失去知覺或意識的狀态。
- 昏暗:光線不明亮。
- 昏厥:突然失去意識暫時昏倒。
近義詞包括昏迷、失去知覺。
反義詞包括清醒、有意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