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正寬厚。《宋史·儒林傳六·陳亮傳》:“天子蚤夜憂勤於其上,以義理廉恥嬰士大夫之心,以仁義公恕厚斯民之生,舉天下皆由于規矩準繩之中,而二百年太平之基從此而立。” 清 陳确 《大學辨一》:“存心公恕,夫後能知己之過,知物之情。”
“公恕”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結合“公”(公正)與“恕”(寬恕、寬容),整體含義為公正寬厚,常用于形容為人處世或治理國家時的品德和态度。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宋史·陳亮傳》
南宋思想家陳亮提到:“以仁義公恕厚斯民之生”,強調統治者需以公正寬厚之道對待百姓,奠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
清代陳确《大學辨一》
“存心公恕,夫後能知己之過,知物之情”,主張内心秉持公正寬厚,才能客觀認識自身不足并體察他人。
古代詩詞中的用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語境,可參考《宋史》或陳确著作原文(來源:、3)。
公恕(gōng sh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正直、寬容、寬厚。
公恕的拆分部首是"公"和"心",其中"公"作為部首,表示與公衆有關的事物;"心"作為實體部分,表示心思、情感。
公恕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公恕作為一個詞語,在古代并不存在,它是由後來的人們賦予的意義。其中,"公"強調了行為要公正無私,"恕"則意味着寬容、寬厚。
在繁體字當中,公恕的寫法保持不變。
公恕作為一個後來賦予意義的詞語,并沒有在古代出現過。因此,古時候并沒有特定的寫法。
他對别人總是公恕待之,即使受到了冒犯,也能寬容對待。
隻有以公恕的态度對待他人,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公正、公平、公道、恕情、恕短、恕己
寬容、寬厚、仁慈、正直
狹隘、刻闆、偏見、冷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