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恕的意思、公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恕的解釋

公正寬厚。《宋史·儒林傳六·陳亮傳》:“天子蚤夜憂勤於其上,以義理廉恥嬰士大夫之心,以仁義公恕厚斯民之生,舉天下皆由于規矩準繩之中,而二百年太平之基從此而立。” 清 陳确 《大學辨一》:“存心公恕,夫後能知己之過,知物之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恕是漢語中由“公”與“恕”複合而成的倫理概念,最早見于《禮記·中庸》“公恕而行,所以接人”,指以公正無私的準則推己及人。其内涵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構詞本義 “公”指“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說文解字》釋為“平分也”,強調對事理的客觀判斷;“恕”取《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思想,二者結合構成“以公心行恕道”的行為準則。

二、哲學内涵 在儒家倫理體系中,公恕既是處世原則也是政治理想。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強調“公者心之平,恕者行之笃”,認為公恕包含主觀公正心态與客觀實踐行為的雙重要求。明代呂坤《呻吟語》進一步延伸為“以公心辨是非,以恕心息争訟”,突顯其在社會矛盾調和中的作用。

三、現代延伸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公恕”定義為“公正而寬容”,強調其在現代語境下既包含法律層面的公平裁量,也涵蓋道德層面的寬厚包容,常見于司法倫理、行政管理等領域的職業道德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公恕”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結合“公”(公正)與“恕”(寬恕、寬容),整體含義為公正寬厚,常用于形容為人處世或治理國家時的品德和态度。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出處與用法

  1. 《宋史·陳亮傳》
    南宋思想家陳亮提到:“以仁義公恕厚斯民之生”,強調統治者需以公正寬厚之道對待百姓,奠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

  2. 清代陳确《大學辨一》
    “存心公恕,夫後能知己之過,知物之情”,主張内心秉持公正寬厚,才能客觀認識自身不足并體察他人。

  3. 古代詩詞中的用例

    • 元代劉敏中:“旦夕相從者彌月,凡公之毅敏公恕,盡于斯得之。”
    • 宋代樓鑰:“清忠與公恕,餘慶啟昆仍。”
    • 清代嚴遂成:“公恕我公恕我,手捋其須客避坐。”
      (以上用例均體現“公恕”作為德行評價的标準)

三、内涵延伸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語境,可參考《宋史》或陳确著作原文(來源:、3)。

别人正在浏覽...

闇室不欺邊籴鼈燥插座塵壒成文大皞待查大弄廢堕豐彩負床之孫輔護跟官苟冒灌醉姑負過午古稀駭疑熯熱豪彊薨殒骺線化俗火焱僭位急縛羁蹇稽覽矜侉極是集訓口錢逵徑饋饩靈蚌露台之産渺茫南皿臬憲迫厄竊譽傾情窮氣瞿然散賜桑蔭不徙善念奢糜升漲石砧受保人肅括俗冗泰靡天雞壺戲德信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