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藴的意思、五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藴的解釋

梵語意譯。佛教語。指色、受、想、行、識五者假合而成的身心。色為物質現象,其餘四者為心理現象。佛教不承認靈魂實體,以為身心雖由五蘊假合而不無煩惱、輪迴。又名“五陰”、“五衆”。《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 唐 慧能 《壇經·機緣品》:“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藴是生滅之用。” 宋 蘇轼 《答子由頌》:“五藴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嶽盡圓融。” 明 高明 《琵琶記·寺中遺像》:“人人在十洲三島,個個浄五藴六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蘊(又名“五陰”“五衆”)是佛教哲學核心概念,指構成人類存在與認知的五種基本要素。該詞源自梵語“pañca-skandha”,《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色、受、想、行、識五種要素的集合,佛教謂人身由此五蘊假合而成”。具體内涵可分為:

一、色蘊(rūpa-skandha) 指物質形态,包含四大元素(地、水、火、風)及其所造物質。《阿毗達磨俱舍論》載:“色者唯五根、五境及無表”,涵蓋人體感官(眼耳鼻舌身)及其感知對象。

二、受蘊(vedanā-skandha) 為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體驗。《清淨道論》強調“受是領納義”,說明其對境遇的本能反應機制。

三、想蘊(saṃjñā-skandha) 指概念形成能力,包含對事物名稱、特征的辨識。《成唯識論》稱“取像為性”,即通過符號化建立認知框架。

四、行蘊(saṃskāra-skandha) 涵蓋除受、想之外的所有心理活動,《瑜伽師地論》列舉作意、思惟等五十八種心所法,強調意志力的驅動作用。

五、識蘊(vijñāna-skandha) 即六種覺知功能(眼識至意識),《解深密經》定義為“了别為性”,構成主體認知的基礎。

佛教典籍《心經》以“照見五蘊皆空”揭示其本質,主張超越五蘊聚合的假象而證悟實相。該理論構成緣起法的基礎,被《雜阿含經》稱為“正觀第一義”。現代佛學研究指出,五蘊體系完整呈現了佛教對人類存在結構的解析,具有心理學與哲學的雙重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五藴”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佛教核心概念(主要含義)

含義:指構成衆生身心的五種要素,梵語為“Pancaskandha”,包含:

  1. 色(rūpa):物質層面,如身體、感官及外界事物。
  2. 受(vedanā):感受,包括苦、樂、不苦不樂等體驗。
  3. 想(saṃjñā):概念與認知,即對事物的辨别與命名。
  4. 行(saṃskāra):意志與造作,泛指心理活動的推動力。
  5. 識(vijñāna):意識,對境的了别與分别作用。

特點:佛教認為五藴是“無常”“無我”的聚合體,衆生因執著五藴而産生煩惱(參考、)。


二、中醫理論的罕見用法(需注意辨析)

含義:在部分文獻中被借用指代“五髒”,即心、肝、脾、肺、腎。
辨析:此用法并非中醫主流術語,傳統中醫多用“五髒”或“五藏”,可能與佛教術語的混淆有關,需謹慎區分。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佛教經典(如《心經》中的“照見五蘊皆空”)進一步理解其深層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哀痛欲絕半袖朝蕣翅影重味酬生日大漸彌留打筋鬥點鼓抵禁鈍丞趸舩餓莩分钗破鏡風鶴鳳女台橄榄油閤下公刻構巢光美鼓吹車貴大谷駒過天海渚憨厚鴻品灰槽子虎狼當路,不治狐狸腳婆郊畋戒勵卷秩句型臘八醋櫑具蛉窮迷卻跑片傷疻省聲雙台熟論疏險四藝搪擊特絶同心畢力投淵婉約緯帽物換星移下場門霄光可學械梏謝石昔款赩屴心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