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意譯。佛教語。指色、受、想、行、識五者假合而成的身心。色為物質現象,其餘四者為心理現象。佛教不承認靈魂實體,以為身心雖由五蘊假合而不無煩惱、輪迴。又名“五陰”、“五衆”。《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 唐 慧能 《壇經·機緣品》:“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藴是生滅之用。” 宋 蘇轼 《答子由頌》:“五藴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嶽盡圓融。” 明 高明 《琵琶記·寺中遺像》:“人人在十洲三島,個個浄五藴六根。”
“五藴”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含義:指構成衆生身心的五種要素,梵語為“Pancaskandha”,包含:
特點:佛教認為五藴是“無常”“無我”的聚合體,衆生因執著五藴而産生煩惱(參考、)。
含義:在部分文獻中被借用指代“五髒”,即心、肝、脾、肺、腎。
辨析:此用法并非中醫主流術語,傳統中醫多用“五髒”或“五藏”,可能與佛教術語的混淆有關,需謹慎區分。
建議結合佛教經典(如《心經》中的“照見五蘊皆空”)進一步理解其深層内涵。
《五藴》(wǔ xú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五穴之藴納、聚集”。
《五藴》的首字部首是“艹”,總共有10個筆畫。
《五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和發展。它由“五”和“藴”兩個字組成,意指五個穴位(也可以理解為五個要素)的聚集和納入。
《五藴》的繁體字為「五藴」。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而《五藴》這個詞作為古代的漢字,它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
1.《五藴》之學,執本達末。
2.學者們通過研究《五藴》,深入探讨古代文化的要素。
1. 五藴之術
2. 五藴之學
1. 五蘊
2. 五要素
1. 分散
2. 離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