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樂辦理喪事。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屍穸》:“世人死者有作伎樂,名為樂喪。”
“樂喪”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古籍與現代語境分析:
舉樂辦理喪事:指在喪葬儀式中演奏音樂的行為。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屍穸》的記載:“世人死者有作伎樂,名為樂喪”,說明古代存在以音樂送葬的習俗。
矛盾情感表達:現代語境中,“樂”與“喪”組合形成情感悖論,可引申為“在悲傷情境中表現樂觀”的複雜心态(如困境中的幽默态度),但這種用法缺乏古籍依據。
建議在正式文獻中采用古籍記載的本義,日常交流若使用引申義需注意語境。
樂喪是一個表示矛盾情緒的詞語,結合了樂觀和悲傷的含義。它可以描述一個人在悲傷中保持樂觀,或者在樂觀中感受到悲傷。
樂喪的部首是屍(shī),由兩個筆畫組成。
樂喪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中:“誰會凄涼思,樂喪獨悲辛。”這裡樂喪用來形容作者在秋夜感到悲傷。後來,樂喪逐漸成為形容矛盾情緒的通用詞語。
樂喪的繁體字是樂喪。
在古時候,樂喪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由于漢字演變和書法風格的變化,樂喪的具體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上其基本形态沒有變化。
1. 在喪失親人的時候,他依然保持着樂喪的态度,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勇氣。
2. 她的樂喪情緒讓人感到無法理解,仿佛她同時握着快樂和悲傷。
樂觀、悲傷、矛盾、情緒
喜怒參半、喜憂參半
開心、快樂、悲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