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旄仗钺的意思、秉旄仗钺的詳細解釋
秉旄仗钺的解釋
秉、仗:拿着;旄:古代軍旗的一種;钺:古兵器,象斧。手執指揮全軍的旗幟和受命出征的黃钺。比喻掌握着軍事大權。
詞語分解
- 秉旄的解釋 持握旌旗。借指掌握兵權。《資治通鑒·唐昭宗光化三年》:“況 王氏 秉旄 五代 ,時推忠孝。” 宋 曾鞏 《司徒員外郎蔡公墓志銘》:“司封抱能屈初齡,秉旄懷紱晚始亨。”
- 仗钺的解釋 手持黃钺,表示将帥的權威。引申指統帥軍隊。《三國志·吳志·孫堅傳》:“古之名将,仗鉞臨衆,未有不斷斬以示威者也。” 唐 杜甫 《北征》詩:“桓桓 陳将軍 ,仗鉞奮忠烈。”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
網絡擴展解釋
“秉旄仗钺”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意義:指手執白色軍旗(旄)和長柄大斧(钺),象征軍事指揮權。其中,“秉”和“仗”均表示“執持”,“旄”是古代以牦牛尾裝飾的軍旗,代表號令;而“钺”是類似斧頭的兵器,象征征伐權力。
- 引申義:比喻掌握軍事大權,多用于描述将領受命出征時的威嚴形象,強調其統帥地位。
二、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前後兩詞并列,均表執掌之意。
- 應用場景: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三國演義》第38回提到姜尚“秉旄仗钺,未嘗言老”,突顯将領的權威與氣魄。
三、出處與背景
- 最早記載:出自《尚書·牧誓》:“王左仗黃钺,右秉白旄以麾”,描述周武王伐纣時手持兵器的場景,後演變為成語。
- 文化象征:旄和钺在古代不僅是作戰工具,更是王權與軍權的标志,常用于儀式或出征場合,體現“師出有名”的傳統觀念。
四、相關詞彙
- 近義詞:總攬大權、執掌兵符。
- 反義詞:無直接對應反義詞,但可結合語境用“兵權旁落”等表達相反含義。
五、現代應用
如今該成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需注意其古典色彩,日常交流中較少使用。例如在描述曆史人物時,可用以強調其軍事權威,如:“嶽飛秉旄仗钺,率軍北伐,盡顯名将風範。”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尚書》原文或《三國演義》相關章節(來源、3)。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秉旄仗钺:一個古老詞語的解析
秉旄仗钺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面将為您解釋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詞語意思
秉旄仗钺意為執掌權柄、擔任重任。它形容一個人肩負重要職責,代表大權和威嚴。
拆分部首和筆畫
秉(手邊):禾(左邊)+ 匕(右下)+ 丨(右下)
旄(又旁):日(上)+ 老(下)
仗(人邊):人(上)+ 攵(下)
钺(金鈎):钅(上)+ 匕(下)
來源和繁體
秉旄仗钺是古代帝王、将軍權力的象征。秉指持有,旄指帝王的旗幟,仗指掌權,钺指權杖。這些字體沒有繁體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本文所列字形為現代标準寫法。
例句
他被任命秉旄仗钺,治理國家事務。
組詞
根據需要可以組成詞組如秉權、拿旄、舉仗、握钺等。
近義詞
執掌權柄、執掌大權、擔任重責都可以作為秉旄仗钺的近義詞。
反義詞
隱退、辭去職務可以視為秉旄仗钺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