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旄仗钺的意思、秉旄仗钺的詳細解釋
秉旄仗钺的解釋
秉、仗:拿着;旄:古代軍旗的一種;钺:古兵器,象斧。手執指揮全軍的旗幟和受命出征的黃钺。比喻掌握着軍事大權。
詞語分解
- 秉旄的解釋 持握旌旗。借指掌握兵權。《資治通鑒·唐昭宗光化三年》:“況 王氏 秉旄 五代 ,時推忠孝。” 宋 曾鞏 《司徒員外郎蔡公墓志銘》:“司封抱能屈初齡,秉旄懷紱晚始亨。”
- 仗钺的解釋 手持黃钺,表示将帥的權威。引申指統帥軍隊。《三國志·吳志·孫堅傳》:“古之名将,仗鉞臨衆,未有不斷斬以示威者也。” 唐 杜甫 《北征》詩:“桓桓 陳将軍 ,仗鉞奮忠烈。”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
專業解析
“秉旄仗钺”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具有深厚的軍事與權力象征意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詞解析與基本釋義
- 秉 (bǐng): 本義為“手持”、“握着”。《說文解字》:“秉,禾束也。從又持禾。”引申為“執掌”、“主持”。
- 旄 (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幟,特指軍旗或指揮旗,是軍隊統帥的象征。《說文解字》:“旄,幢也。”段玉裁注:“幢者,旌旗之屬。”
- 仗 (zhàng): 此處意為“手持”、“拿着”,與“秉”義近。《說文解字》:“仗,持也。”
- 钺 (yuè): 古代一種類似大斧的兵器,也是象征軍事征伐權和生殺大權的禮器,常為君王授予重臣(如元帥、大将)以代表其權威。《說文解字》:“钺,車銮聲也。一曰斧也。”段玉裁注:“《司馬法》曰:‘夏執玄戉,殷執白戉,周左杖黃戉,右秉白髦。’…經傳多借‘戉’為‘斧戉’字。”
- 整體釋義: “秉旄仗钺”字面意思是手持旄旗,握着钺斧。其核心含義是掌握兵權,指揮軍隊,特指被授予極高的軍事統帥權,代表國家或君主進行征伐。
二、曆史淵源與象征意義
該成語形象地描繪了古代軍事統帥的形象和權力來源:
- 軍權象征: “旄”是軍隊的标識和指揮核心,執“旄”意味着統領全軍;“钺”是王權的象征物之一,君王賜“钺”表示授予将領代行征伐、生殺予奪的權力。兩者結合,是最高軍事指揮權的具象化體現。
- 君王授權: “秉旄仗钺”的權力并非天生,而是來源于君王的賜予和授權。它代表了受命于天子,統帥大軍,征讨不庭。這一儀式或描述常見于曆史記載和文學作品中,用以形容被委以重任的軍事統帥。
- 責任重大: 擁有“秉旄仗钺”之權,意味着肩負着國家安危、戰争勝負的重任,是極高的榮譽,也是巨大的壓力。
三、經典文獻出處與應用
該成語及其所描述的情景在古籍中屢見不鮮,是描述高級将領或軍事統帥的标準用語:
- 《尚書·牧誓》: 雖未直接使用該四字成語,但記載周武王伐纣時“左杖黃钺,右秉白旄以麾”,是“秉旄仗钺”最原始、最權威的出處和形象來源。武王親執黃钺和白旄牛尾,指揮聯軍,象征其最高統帥身份和替天行道的合法性。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 “(曹操)天子假太祖節钺,錄尚書事。” 又載建安十七年,“天子命公(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又加君(曹操)節钺”。裴注引《魏書》載荀攸等勸進表曰:“今(曹操)…秉旄仗钺,征讨丑虜。” 這是該成語的典型應用,描述曹操被漢獻帝授予代表最高軍事權力的節钺和統領軍隊的權威。
- 後世文學: 在《三國演義》等曆史小說及詩詞歌賦中,“秉旄仗钺”常被用來形容元帥、大将軍等角色,渲染其威嚴和權力。例如,《三國演義》中多次用此語描述曹操、諸葛亮(出師時代表蜀漢)等軍事統帥。
四、現代意義與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秉旄仗钺”主要用于:
- 曆史叙述與文學描寫: 描述古代掌握最高軍事指揮權的将領。
- 比喻象征: 有時用于比喻掌握重大權力或擔負重要領導責任(尤其在軍事或大型組織領域),帶有莊重、權威的色彩。但因其古雅,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秉旄仗钺”是一個源自上古軍禮的成語,字面指手持象征指揮權的旄旗和代表征伐生殺之權的钺斧,核心含義是掌握最高軍事統帥權,受命統率軍隊。它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代軍事權力與君王授權的關系,是描述古代重臣、大将(尤其是元帥)統兵出征的經典用語,承載着厚重的曆史和文化内涵。
主要參考來源依據:
- 《說文解字》及其注解 (漢·許慎 撰 / 清·段玉裁 注): 對“秉”、“旄”、“仗”、“钺”等字的本義和引申義進行權威訓釋。 (古籍無直接鍊接,内容參考中華書局等權威點校本)
- 《尚書·周書·牧誓》: 記載周武王“左杖黃钺,右秉白旄”的原始場景,為成語意象源頭。 (可參考權威出版社如中華書局的《尚書譯注》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雖非原始出處鍊接,但提供可靠文本])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及裴松之注引《魏書》: 明确使用“秉旄仗钺”一詞描述曹操被授予的軍事統帥權,是成語應用的經典史實依據。 (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三國志》或權威線上古籍庫如國學大師網)
網絡擴展解釋
“秉旄仗钺”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意義:指手執白色軍旗(旄)和長柄大斧(钺),象征軍事指揮權。其中,“秉”和“仗”均表示“執持”,“旄”是古代以牦牛尾裝飾的軍旗,代表號令;而“钺”是類似斧頭的兵器,象征征伐權力。
- 引申義:比喻掌握軍事大權,多用于描述将領受命出征時的威嚴形象,強調其統帥地位。
二、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前後兩詞并列,均表執掌之意。
- 應用場景: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三國演義》第38回提到姜尚“秉旄仗钺,未嘗言老”,突顯将領的權威與氣魄。
三、出處與背景
- 最早記載:出自《尚書·牧誓》:“王左仗黃钺,右秉白旄以麾”,描述周武王伐纣時手持兵器的場景,後演變為成語。
- 文化象征:旄和钺在古代不僅是作戰工具,更是王權與軍權的标志,常用于儀式或出征場合,體現“師出有名”的傳統觀念。
四、相關詞彙
- 近義詞:總攬大權、執掌兵符。
- 反義詞:無直接對應反義詞,但可結合語境用“兵權旁落”等表達相反含義。
五、現代應用
如今該成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需注意其古典色彩,日常交流中較少使用。例如在描述曆史人物時,可用以強調其軍事權威,如:“嶽飛秉旄仗钺,率軍北伐,盡顯名将風範。”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尚書》原文或《三國演義》相關章節(來源、3)。
别人正在浏覽...
愛染八卦拳避賊才時饞涎欲垂稱位沉疴難起陳錫酬勸牀位楚波楚明光此而可忍,孰不可忍掉俏碟仙狄良突盧風飧水宿幹棟狗窩貫約古儀豪毅洪飇後言輝皇機栝雞鹄緊繃繃疾惡好善拘鎖吭臆扣克快炙背髡缁樓路蠻蟲懵冒默解泥溺庀工平宥禽殄球刀屈匮去邪入殡喪律喪軀尚平設移飾擢收離聚散隨次廷争面折題書通業向附響拓險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