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耆婆耆婆迦”(Jīvajīvaka)義譯。又譯作“命命鳥”或“生生鳥”。佛經所稱的雪山神鳥,一身兩頭,人面禽形,自鳴其名。後世詩文亦常從“共命”二字取義用之。 唐 杜甫 《嶽麓山道林二寺行》詩:“蓮花交響共命鳥,金膀雙迴三足烏。” 清 唐孫華 《追挽張烈婦》詩:“願為共命鳥,永託連理枝。”
共命鳥是佛教經典中的一種神鳥,其釋義和文化内涵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共命鳥源自梵語“耆婆耆婆迦”(Jīvajīvaka),音譯又作“命命鳥”或“生生鳥”。佛經記載其為雪山神鳥,形象特征為一身雙頭、人面禽形,且能自鳴其名。
在佛教中,共命鳥常被用作寓言載體,警示衆生因果業力的關聯性。後世也将其引申為命運共生、福禍同擔的象征,尤其用于描述夫妻、兄弟等親密關系。
提示:如需了解更詳盡的佛經出處或相關文學作品,可參考《耆婆迦經》及曆代詩詞注解。
《共命鳥》是一個成語,意指共同命運的鳥。形容人們有着相同的命運或共同的目标,無論遇到困難或是順利,都要一起努力,同舟共濟。
共命鳥由3個漢字組成:
《共命鳥》一詞最早出現在《古文觀止》中。在這本文言文經典中,共命鳥被用于比喻人們在共同的環境中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共度困境。
在繁體中,共命鳥的鳥字部分使用了「鳥」的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共命鳥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共字的結構更為簡單,命字底部的“口”字寫得更加明顯。鳥字沒有太大的變化。
1. 我們都是共命鳥,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要互相幫助。
2. ***************變化很快,隻有共命鳥才能團結一心,共同應對。
共同、命運、鳥語
同舟共濟、衆志成城、同命相連
分道揚镳、各自為政、背道而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