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官名。五行官之一。《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姓氏,封為上公,祀為貴神……木正曰 句芒 ,火正曰 祝融 ,金正曰 蓐收 ,水正曰 玄冥 ,土正曰 後土 。”
(2).指古代主管水利事務的官員。《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為民師而命以民事” 顔師古 注引 漢 應劭 曰:“冬官為水正。”
(3).五行學說謂水為主宰。《淮南子·天文訓》:“故五月火正,火正而水漏;十一月水正而陰勝。” 高誘 注:“水正,水王也,故陰勝也。”
“水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水正”既可指神話與職官體系中的水神或水利官員,也可作為五行學說中描述水屬性主導地位的術語。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其含義。
《水正》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指的是水流正常,不流偏、不泛濫的狀态。可以用來形容河流、溪流等水體的狀态。
《水正》的部首是“氵”(三點水),也稱為“水部”,表示與水有關。它的筆畫數為5畫。
《水正》字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在當時,它的形狀更加貼近水流的形态。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為現代漢字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它的字形保留了一些古代的特點,如“正”字旁邊的“正”字形狀更為獨特,與現代簡化字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中,《水正》的字形較為貼近實際的水流形态,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它的字形采用了橫、豎和彎曲的筆畫,形象地表達了水流的狀态。
1. 河水流經這裡時,一直都是水正的狀态。
2. 這個水庫的水位一直保持在水正的範圍内。
1. 水流:水在河流、溪流中流動的狀态。
2. 水泛濫:水因過多或被阻塞而溢出限定範圍。
3. 水流偏:水流不沿着原定的方向流動。
1. 水勢:指水流的勢頭和力量。
2. 水量:指單位時間内流經某一固定截面的水的數量。
1. 水混濁:水中懸浮的雜質較多,不純淨的狀态。
2. 水波激蕩:水面上因風、浪等原因而産生的波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