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ceive orders] 按[命令或指示] 辦事或處理問題
秉承其主子的旨意
(2) 亦稱“禀承”
承受;接受。多用于指奉行上級的意旨、指示而言。 清 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二:“草率稽查,局務之秉承終隔,則道府分辦之難也。” 吳晗 《朱元璋傳》第四章二:“﹝ 納哈出 ﹞秉承 元順帝 命令,雄踞一方。” 峻青 《秋色賦·不盡巨濤滾滾來》:“他們又秉承着他們父親母親的革命意志,站在民兵的行列裡。”
秉承(bǐng chéng)是漢語中的一個動詞,指接受、持有并延續某種思想、傳統、原則或使命,強調對前人意志或既定規範的主動承襲與實踐。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層:
接受與持有
指主觀上接納某種精神遺産或指令,并内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例如:“秉承先輩遺志”表示自覺肩負前人未完成的理想。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0頁。
延續與踐行
強調在行動中貫徹所承接的理念,而非被動保存。如“秉承公正原則”要求在實際決策中持續應用該原則。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5卷,第1023頁。
方向性與責任性
多用于正式語境,隱含對源頭(如傳統、上級指示)的尊重與責任。例:“公司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體現對宏觀價值觀的遵循。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第56頁。
近義對比
繼承:側重接收具體事物(如財産、職位);
秉持:強調主觀上的堅持(如信念);
奉行:突出對規則、政策的執行。
“秉承”更側重精神、理念的承續與實踐的統一性。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72頁。
語法特征
常接抽象名詞作賓語(理念、宗旨、遺志),主語多為機構、團體或個人,體現集體意志的傳遞。例如:
學校秉承 “厚德博學”的校訓,培養創新人才。
《論語·學而》中“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可視為“秉承”的文化源頭——要求後人慎重承續先祖之志。此概念在《尚書·周官》“恪慎克孝,承休無疆”中進一步強化,指向對先德的無間斷奉行。
來源:許嘉璐《古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10頁。
中國航天事業秉承 自主創新精神,突破關鍵技術封鎖。
(體現對核心原則的持續性實踐)
“秉承”是聯結曆史與當下行動的動詞,承載文化延續性與責任意識,其權威釋義及用例均指向對精神遺産的主動承擔與動态踐行。
“秉承”是一個漢語動詞,讀作bǐng chéng,意為接受并遵循某種原則、指示、信念或傳統,常用于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接受并延續他人的意願、理念或要求,強調對某種精神、原則的忠誠與傳承。例如:
詞源分解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語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權威詞典。
八戒摒絶不恭補台裁幸陳寔遺盜塵雜吃力粗詞叨位丁内艱都漫鳳彩風險浮香刮平韓蜨漢籍黃骢曲皇枝胡僧讦辭借題發揮京白金夷酒家胡匮盟聊生柳三變美寶孟嘉落帽辟布平健破冢書鉗忌杞菊旗民清詞青鞵窮幕認同三叛三彭使傳束手無術頌祇宿娼邃僻太子太保田塝魏宮妝奁玮瓌微杳文詞問對無航五角大樓物盡其用五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