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問一答。《左傳·襄公十二年》:“ 靈王 求後于 齊 , 齊侯 問對於 晏桓子 。” 清 吳骞 《扶風傳信錄》:“是夕祖孫及 仲仙 同處一室,問對竟, 仲仙 復為歌曲。” 郭沫若 《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此外在《論語》中有關于 子張 和 孔子 的問對好多條。”
(2).文體名。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問對》:“問對者,文人假設之詞也。其名既殊,其實復異,故名實皆問者, 屈平 《天問》, 江淹 《邃古篇》之類是也。名問而實對者, 柳宗元 《晉問》之類是也。”
“問對”是一個漢語詞彙,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
指通過提問與回答進行交流,常見于古代文獻或師生對話場景。例如《左傳·襄公十二年》記載的齊侯與晏桓子的問答,清代吳骞《扶風傳信錄》中也記錄了祖孫對話的情景。
特定文體名稱
指作者自設問題并自我解答的文體形式,用以闡明觀點或抒發情感。例如:
明代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中将問對文體分為兩類:
“對”字本義為應答,甲骨文從“口”強調言語回應,後逐漸引申出“對應”“對答”等含義,為“問對”一詞提供了語義基礎。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典籍、文體學研究和漢字演變考據,涵蓋文學、語言學等多角度解釋。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左傳》《文體明辨》等原著。
《問對》是一個成語,意為确保問詢的正确與不誤。在某個問題、情況、事情等方面,能夠得到正确的指導或答案。
《問對》包含兩個字,拆分成“問”和“對”兩個字。其中,“問”字是由“口”和“門”兩部組成,總共4畫;“對”字是由“寸”和“寸”兩部組成,總共7畫。
《問對》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記·王制》,其中有一句話叫做“問惟中,對以正”。後來演變成了成語《問對》。
《問對》的繁體字為「問對」。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不完全相同。對于《問對》這個成語,在古代可能會有一些字形上的差異。
1. 在遇到難題時,他總能找到正确的方法,真是問對了。
2. 這個問題很關鍵,我們一定要确保問對了。
3. 隻有問對了,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問詢、對答如流、對號入座、問話
确證、核實、查證、核對
問錯、答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