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樂昌分鏡 ”。
“樂昌之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比喻夫妻因變故被迫分離,後多用于形容離散後重聚的典故。該成語與“樂昌分鏡”“樂昌破鏡”同義。
曆史典故
源自南朝陳滅亡時,驸馬徐德言與樂昌公主的傳說。兩人預知國破後将離散,遂将銅鏡一分為二各執一半,約定正月十五賣鏡尋親。後公主被隋朝權臣楊素所納,徐德言依約尋鏡,終得團聚,破鏡得以重圓。
文學出處
最早見于明代瞿佑《剪燈新話·聯芳樓記》,原文提及:“一旦事迹彰聞,思情間阻,則樂昌之鏡,或恐從此而遂分。”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也引用此典。
用法與特點
近義詞與擴展
常見近義詞包括“破鏡重圓”“樂昌分鏡”,均以“鏡”為意象,強調分離與重逢的關聯性。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細節或不同文獻中的用法差異,可參考《剪燈新話》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樂昌之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能夠真實反映事物本來面貌的良好工具或方法。樂昌之鏡是古代中國樂昌縣著名的山水名鏡,被人們用來喻指能夠洞察事物本質的智慧。
拆分部首和筆畫:樂(丿、乙、一)、昌(日、川)之(一、十、龴)鏡(钅、目、聲)。
來源:樂昌之鏡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一書中,意指著名的樂昌縣出産的名鏡可以照出真實的山水景色,成為虛構與真實的象征。後來,這個成語逐漸引申為能夠辨别真僞、識破虛實的智慧。
繁體:樂昌之鏡。
古時候漢字寫法:樂昌之鏡可以寫為「樂昌之鏡」,其中「樂」的寫法為古體字,也可以寫為「樂」。
例句:他的眼睛像樂昌之鏡一樣,能夠清晰地洞察出别人真實的意圖。
組詞:樂顔、昌明、鏡花水月。
近義詞:照妖鏡、明鑒。
反義詞:蒙昧之鏡、迷幻之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