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時政事堂的公膳。《新唐書·張文瓘傳》:“初,同列以堂饌豐餘,欲少損。”參見“ 堂食 ”。
“堂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堂馔”指唐代政事堂(宰相議事機構)的公膳,即官員在辦公場所享用的膳食。該詞由“堂”(場所)和“馔”(食物)組成,強調公務場合的飲食供給。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張文瓘傳》:“初,同列以堂饌豐餘,欲少損。”意為同僚認為政事堂的飲食過于豐盛,建議削減開支。此處“堂馔”與“堂食”同義,均指官員的公務餐食。
相關詞彙
常見誤讀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宴會上的美食”,但結合史書和多數詞典的考據,此說法缺乏依據,正确含義應聚焦于唐代官署的公務飲食。
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古文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堂馔》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是指為了招待客人或賓客而準備的美食。
《堂馔》的拆分部首是“土”和“香”,其中“土”字旁表示與土地、農田有關,“香”字旁表示與香氣、味道有關。它共有12畫。
《堂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禮儀。繁體字為「堂饌」。
在古代,人們以毛筆書寫漢字,所以《堂馔》這個詞在古代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可以參考古代字典或研究文獻。
1. 主人親自下廚,做了一桌豐盛的堂馔來招待客人。
2. 每逢重要的節日,家人們會共同準備堂馔,共享天倫之樂。
堂馔席、堂馔美食、堂馔佳肴
宴席、酒席、筵席、宴請
簡餐、素餐、清淡食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