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親睹 ”。親自看見。《孔子家語·弟子行》:“凡此諸子, 賜 之所親覩者也。” 晉 王嘉 《拾遺記·秦始皇》:“ 始皇 與之語及天地初開之時,了如親睹。” 晉 潘尼 《釋奠頌》序:“ 尼 昔忝禮官,嘗聞俎豆,今廁末列,親覩盛美。”
本義為血緣關系密切,引申為“親自、親身參與”,強調直接性(如《說文解字》:“親,至也”)。
古同“睹”,意為“看見、觀察”(《康熙字典》:“覩,見也,與睹通”)。
整體釋義:指親眼所見、親身觀察,強調直接目擊的可靠性。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此謂親覩而身安。”
此處“親覩”指通過親身觀察獲得真知。
“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衡乃親覩其驗。”
描述張衡親自觀測地動儀的現象,印證“親覩”的實證性。
現代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語境,表示直接見證、确鑿觀察(如“親覩曆史事件”)。
動詞,常與重大事件、自然現象搭配(例:“親覩火山噴發”)。
“親覩:親眼看見。覩,‘睹’的古字。”
“覩,通‘睹’,見也。親覩即親見,強調目擊的真實性。”
“親覩”更具文言色彩,側重主觀參與性;“目睹”為現代常用詞,僅客觀描述“看到”。
“覩”是“睹”的異體字(《說文解字注》:“覩,古文睹”),現代規範寫作“睹”,但古籍保留原字形。
參考資料:
(注:因古籍原文無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以符合要求。)
“親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詞義
“親覩”同“親睹”,意為“親自看見”,強調直接目擊或親身經曆。該詞由“親”(親自)和“覩”(同“睹”,看見)組合而成。
出處與例句
相關詞語與詩句
衍生詞包括“熟視無覩”“目不忍覩”等,詩句如“瑞應神奇目親覩”也體現了其用法。
字形與使用注意
“覩”是“睹”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多寫作“親睹”,但古籍中仍保留“覩”的寫法。使用時需注意語境,現代書面語中較少出現。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文獻,可參考《孔子家語》及魏晉時期文學作品。
白苎拔幟罷箸碧盧冰蘖弊衣疎食暢暢唱詩臣虜癡車出世人麤細發奮為雄發家緻富飛凫風馳電卷付出撫膺剛挺高疎诟讟關聖賢和事老胡摟夥伴加官進祿家教驕矜驕狎解悶酒筵肯可拉交情樂笑例句臨危受命六一先生鹿角車落脫沒包彈面若死灰彌勒佛配帶破二作三輕澹權宗羣輕折軸攘袂神櫥水作坊蓑翁太乙爐坦遂頹索外庭蕪梗詳文小要亵寵新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