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景德傳燈錄·菩提達磨》:“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後比喻殘酷地剝削。 清 馮桂芬 《請減蘇松太浮糧疏》:“向來暴斂橫征之吏,所謂敲骨吸髓者,至此而亦無骨可敲無髓可吸矣。” 毛6*澤6*東 《中共中央毛6*澤6*東主席關于時局的聲明》:“在 南京 國6*民6*黨反動政府的統治區域,則壓迫工農兵學商各界廣大人民群衆出糧、出稅、出力,敲骨吸髓,以供其所謂‘戡亂剿匪’之用。”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敲骨吸髓漢語 快速查詢。
“敲骨吸髓”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iāo gǔ xī suǐ,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較為明确:
字面解釋:
指敲碎骨頭以吸取骨髓。這一動作源于古代醫學或宗教修行中的極端行為(如治療頑疾或苦修求道),字面意義帶有“徹底”或“極端”的意味。
比喻意義:
後演變為比喻對他人進行極其殘酷的剝削和壓榨,常用來形容統治者、剝削者通過極端手段榨取利益,如“地主以敲骨吸髓的手段剝削農民”。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詞典(如、4)提到該成語有“深入研究,吸取精華”的正面含義,但這一用法較為罕見,主流仍以貶義為主。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宋代佛教典籍《五燈會元》或《景德傳燈錄》。
《敲骨吸髓》這個詞指的是一種殘忍的折磨行為,意思是敲打人的骨頭,将骨髓吸出來。這是一種極其殘暴和痛苦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敲(手)+ 骨(骨頭)+ 吸(口)+ 髓(髓質)。敲骨吸髓的四個字分别由“手”、“骨”、“口”和“髟”組成,共計15個筆畫。
來源:《敲骨吸髓》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典籍《捉鬼志異》中,描寫了一種懲罰犯罪者的殘忍方式,用以震懾其他人。
繁體:《敲骨吸髓》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敲骨吸髓」,字形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曆史文獻記載,敲骨吸髓這四個字在古代史料中不常見,故古時候寫法相對較少。現代漢字與古代漢字的曆史變遷存在一定差異,詳細的古漢字寫法無法确定。
例句:在古代,為了懲戒罪犯,法官會使用敲骨吸髓這種殘忍的刑罰手段。
組詞:無
近義詞:無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