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進後退均無容身之處。比喻處境困難。 明 孔迩 《雲蕉館紀談》:“婦懷孕十月已足,適至 萬山 之門首而産,時将夜半矣,進退無所,不得已就于門下,以手扳門環生一女子。” 明 夏完淳 《南都雜志》二四:“潰卒進退無所,遂叛降虜。” 清 珠泉居士 《續闆橋雜記·轶事》:“生負氣出門,進退無所,躑躅于 利涉橋 上,将為抱石之謀。”亦作“ 進退失所 ”。 清 唐才常 《辨惑》:“然則膜視君民,孤身遁世,進退失所,首鼠兩窮,其與存者幾何?”
“進退無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進退無所指前進和後退都沒有容身之處,比喻陷入困境、走投無路的處境。例如:“潰卒進退無所,遂叛降虜。”(出自明·夏完淳《南都雜志》)。
該成語最早見于明代孔迩的《雲蕉館紀談》,原文記載:“婦懷孕十月已足……進退無所,不得已就于門下,以手扳門環生一女子。”。此例通過孕婦在深夜無處容身的場景,生動诠釋了成語的困境含義。
此成語多用于文學或正式場合,口語中可用“進退兩難”“走投無路”替代。需注意語境適配,避免濫用。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雲蕉館紀談》或相關古籍。
《進退無所》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處境窘迫、無法抉擇的困境。拆分部首可分為進(辶)退(辵)無(無)所(戶)。字形上進和退表達了相反的意思,無所表示沒有目标、方向。下面将介紹關于這個詞的更多信息。
《進退無所》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四年》中,原意是指在戰場上沒有進退的空間,形容陷入絕境。後來,這個成語的意義逐漸擴展,用于形容在生活中無法取舍、左右為難的境地。
《進退無所》的繁體字形為「進退無所」。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進退無所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進字的下部寫作辶辵,退字的下部寫作彳,無字則寫成無頭的門,所字寫作戶。古代的字形給我們展示了漢字演變的曆史變化。
1. 面對職業抉擇,他陷入了進退無所的境地。
2. 在這場戰争中,敵人圍追堵截,我軍進退無所。
1. 進退維谷
2. 進退兩難
3. 進退維艱
1. 進退俱瞰
2. 進退兩可
3. 進退皆難
1. 進退有據
2. 進退有序
3. 進退得當
以上是關于《進退無所》這個詞的一些基本信息,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