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懷抱着未遂的志願而死去。語本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賫志沒地,長懷不已。” 宋 樓鑰 《馀姚縣海堤記》:“司諫用不盡其才,賫志而殁。”《封神演義》第九九回:“ 聞聘 等三人金蘭氣重,方圖協力同心,忠義志堅,欲效股肱之願;豈意陽運告終,賫志而殁。”亦作“ 賫志以殁 ”、“ 賫志以沒 ”。 宋 範浚 《徐忠壯傳》:“議既格沮,兵不復出……而卒賫志以殁,義士所為悼歎者也。”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後 恩君 ( 恩良 )洊升副都統,庚子之變,賫志以沒。”
“賫志而殁”(實際正确寫法為“赍志而殁”)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懷抱着未實現的志向或理想而死去,強調為實現目标不惜犧牲生命的精神。
2. 詞源與結構
3. 使用場景與例句
4. 常見誤區
該成語既表達了對未竟之志的遺憾,也褒揚了為理想獻身的精神。使用時需注意字詞規範及語境適配性。
《賫志而殁》(zhì zhì ér shì)是一句古漢語成語,意指堅定地追求志向,即使以生命為代價也願意為之獻身。
《賫志而殁》中的字拆分如下:
《賫志而殁》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齊宣王問曰:‘人将之佛,必以五十年為限,則生不用,死不用,與鬼神無益者,愚之衆也。如夫子何?’孟子曰:‘夫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一日在民之事而不辟其私,可謂仁矣;凡事有難不避,士之勇也;守其志,無逆于道,可謂溫雅矣;賫其志而殁,可謂烈士矣。’”意即形容烈士堅守信念、不逆于道義,即使犧牲生命也不遺憾。
《賫志而殁》的繁體寫法為《質志而殁》。
在古代漢字書寫時,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但《賫志而殁》這句成語自古以來寫法并未大改。
他對追求人權的信念始終如一,最終以《賫志而殁》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
志堅不移、志向遠大、萬丈豪情
獻身、舍生忘死、奮不顧身
懦弱、膽小、優柔寡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