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逃犯。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禀帖贅說》:“逃人 李大 ,即前解役 杜蘭 等所疎脫者也。”《清史稿·聖祖紀一》:“禦史 田六善 言奸民告訐,於南人不曰‘通海’,則曰‘逆書’,北人不曰‘ 于七 黨’,則曰‘逃人’,請鞫誣反坐。”
(2).逃避人世。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緒言:“吾既為人,吾将忍心而逃人,不共其憂患焉?”
“逃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逃犯
指逃避法律制裁或脫離監管的人。例如清代文獻記載:“逃人李大,即前解役杜蘭等所疎脫者也”,強調其作為“在逃人員”的身份。
逃避人世
帶有哲學或文學色彩,指主動避開世俗紛擾。如康有為《大同書》中提到的“逃人”,即表達對現實社會的疏離感。
在清代初期,“逃人”特指脫離滿族貴族控制的農奴及八旗人員。
若需進一步了解清代“逃人法”細節,可查看的完整曆史背景。
《逃人》是一個合成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逃”和“人”。意思是指逃離的人,即指逃跑、逃離的人。
拆分為:部首“辶”和“亻”,其中“辶”是表示動作的部首,“亻”是表示人的部首。筆畫:共計12畫。
“逃人”一詞源于古漢語,通常指的是躲避追捕、離開原地的人。常見于文學作品和口語中,形容那些因為某種原因而逃離現場或逃離職責的人。
《逃人》的繁體字為「逃人」。
在古代寫法中,字形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1. 這個小偷是個老狡猾,一旦發覺有危險就會變成逃人。
2. 我們還是要面對問題,而不是作為逃人。
逃跑、逃離、逃走、逃命、逃脫。
脫逃、逃遁、逃竄、潛逃、逃散。
投降、歸案、歸順、留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