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銅器紋飾的一種。以盤曲的夔龍組成的圖案。盛行于 殷 和 西周 。
蟠夔紋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一種經典紋飾,具有以下特點:
基本定義
蟠夔紋由盤曲的夔龍圖案組成,夔是傳說中獨腳龍形神獸。其名稱中的“蟠”指屈曲纏繞,“夔”則特指這種龍形紋樣,常見于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和玉器表面。
結構與象征
紋樣以線條盤繞、回旋為特征,通過夔龍的抽象變形形成對稱或連續的裝飾帶。夔龍在傳統文化中象征威嚴與神力,因此蟠夔紋多用于祭祀禮器,體現權力與宗教意義。
曆史背景
該紋飾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是青銅器鑄造工藝鼎盛階段的代表性裝飾之一。隨着時代演變,後期逐漸與其他紋樣(如雲雷紋)結合使用。
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蟠夔紋”也被引申為複雜曲折事物的比喻,如形容繁複的圖案或錯綜的關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器物應用案例,可參考青銅器圖錄或考古研究文獻。
《蟠夔紋》是指一種古代文化符號,它是一種古代裝飾紋樣,常見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品中。蟠夔紋以蟠龍和夔獸為主要元素,寓意龍鳳呈祥、吉祥如意。
《蟠夔紋》的拆分部首是蟠(虍)和夔(夕),總共有13畫。
蟠夔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和符號文化。蟠龍和夔獸在中國文化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象征意義。蟠龍代表權力和貴族,夔獸則代表吉祥和神秘的靈性。
《蟠夔紋》的繁體字為「蟠夔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蟠夔紋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相似。具體寫法可以根據古代書法作品進行參考。
1. 這塊瓷器上的蟠夔紋精美絕倫,體現了中國傳統工藝的高超技藝。
2. 這幅繪畫運用了蟠夔紋作為背景裝飾,增添了畫作的神秘氣息。
蟠龍、夔獸、紋飾、裝飾、傳統、藝術、瓷器、繪畫、工藝
龍紋、鳳紋、祥雲紋
平凡紋、素面紋、樸實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