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周禮》分設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總禦百官。 唐 武後 光宅 元年改吏部為天官,旋複舊。後世亦稱吏部為天官。《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十二年》:“今天官諸選,條目猥多,法例參錯,吏姦深遠。” 明 何景明 《送蕭文彧分教臨川序》:“廼復試於天官,去取加詳焉。”
(2).借指吏部尚書。 清 戴名世 《答趙少宰書》:“而足下出持節鉞,入貳天官。”評劇《鍘閣老》第十一場:“老夫不敢,還是天官大人先行。”
(3).泛指百官。《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漢書·李尋傳》:“舉有德行道術通明之士充備天官。” 王先謙 補注:“天工人代,故官曰天官。”《文選·班固<東都賦>》:“天官景從,寝威盛容。” 李善 注:“ 蔡邕 《獨斷》:‘百官小吏曰天官。’”
(4).指官職。 唐 王維 《責躬薦弟表》:“久窮天官,每慙屍素。”
(5).天文;天象。《史記·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 學天官於 唐都 。”《史記》有《天官書》, 司馬貞 索隱:“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後漢書·崔瑗傳》:“ 瑗 因留遊學,遂明天官、曆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 唐 王維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動将星, 漢 地柳條青。”
(6).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為天官、地官、水官。 宋 梅堯臣 《觀楊之美畫》詩:“天官乘車建朱旗,赤旛前亞風卷披。” 清 李漁 《奈何天·錫祺》:“小聖,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參見“ 天官賜福 ”。
(7).泛指天上仙神居官者。《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隻見班部叢中閃出四位金冠朱黻的天官,各各手捧文冊一卷。”
(8).指耳、目、口、鼻、形體等感覺器官。《荀子·天論》:“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荀子·正名》:“然則何緣而以同異?曰:緣天官。” 楊倞 注:“天官,耳、目、鼻、口、心、體也。謂之官,言各有所司主也。”
“天官”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主要涵蓋曆史官職、宗教民俗、星相命理等領域,具體解釋如下:
周禮六官之首
《周禮》設六官,以“天官冢宰”為首,總領百官,掌管國家政務。唐代武則天曾改吏部為“天官”,後恢複舊稱,後世也以“天官”代指吏部或吏部尚書。
泛指百官或官職
漢代文獻中,“天官”可指代朝廷官員群體,如《漢書》中“舉有德行道術通明之士充備天官”。
紫微鬥數術語
天官是紫微鬥數中的丙級星曜,象征仕途與貴氣。命宮遇天官星,主升遷、顯達,若與吉星同宮,則福祿雙全。
天文星官體系
古代天文學将恒星分組命名,稱為“星官”,《史記·天官書》即以星象比拟人間官制,體現“天人合一”思想。
《荀子·天論》中,“天官”指耳、目、口、鼻等感官,強調其感知外物的功能。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文獻、宗教典籍及命理學說,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類解釋,可參考相關來源。
《天官》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由兩個字組成,即“天”和“官”。
天官的意思是“天界的官員”或“管理天事的職位”。在中國古代神話和宗教中,天官被認為是掌管天空和天命的神職人員,負責監管天地間的秩序和事件。
天官的部首是冖(mì)和宀(mián),分别位于天和官字的上部。
天官的筆畫數分别為4畫和8畫,總共12畫。
天官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經典文獻《尚書》和《周禮》中,用來描述古代時期的天職和人命。
天官的繁體字是「天官」,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會有所不同。一些古代寫法中,天官的字形可能稍有變化。例如,官字在古代的一種寫法中,把上面的宀改為寶字旁,即「天盍」。
1. 他祈求天官的庇佑,希望能夠順利度過難關。
2. 在古代祭祀儀式中,牧師會扮演天官的角色來祈福。
3. 天官之職需要忠誠、智慧和責任心。
1. 天命:指天官所掌管的命運和宿命。
2. 天象:指天空中出現的各種自然現象,如日食、月食等。
3. 官職:指擔任政府或組織中職務的地位。
1. 天神:指古代神話中掌管天界事務的神靈。
2. 天仙:指古代傳說中居住在天宮的仙人。
3. 天尊:指地位崇高、受人尊敬的天界存在。
1. 地府:指傳說中的冥界,與天官相對,是掌管陰間事務的神職人員。
2. 人間:指人類所居住的凡間世界,與天官所在的天界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