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懷常道。《東觀漢記·郭丹傳》:“功曹稽古含經,可謂至德。”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至若齒危髮秃之老,含經味道之生,莫不北面人宗,自同資敬。”
“含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hán jīng,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指“心懷常道”,即内心秉持經典或傳統道德準則。這一解釋源自古代文獻,如《東觀漢記·郭丹傳》中“功曹稽古含經,可謂至德”,以及南朝任昉的《〈王文憲集〉序》中“含經味道之生”,均強調對經典思想的堅守。
字義拆解
其他解釋
部分資料(如)提到“含經”可形容“學識淵博、經驗豐富”,可能與《莊子》中“知無涯”的哲學思想相關,但此說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需謹慎引用。
用法示例
多用于描述對經典的尊崇或學者風範,例如:“含經味道之生,莫不北面人宗”。
該詞核心意義為“心懷經典/常道”,常見于古代文獻,現代使用較少。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東觀漢記》及南朝文集的原始出處。
含經是一個漢字詞彙,指代着承載着經書、經典的含義。下面将為您介紹關于含經的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含經的部首是口字旁,共有10畫。部首是構成漢字的組成部分,口字旁表示音聲。含經的部首表示這個字與口相關,有關口述和口傳。
含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代,最早用于描述卷軸上面有經文的卷軸。在繁體字符中,含經的字形為「含經」,這是一種更傳統的形式。
在古代,含經的寫法較為繁複。它的結構包括「口」字旁和下方的「竹」字形。這種寫法體現了卷軸上刻寫的經文文字的形态。
1. 學者熱衷于研究古代的含經文獻。
2. 這本書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含經之作。
含經可以作為其他詞語的組成部分,例如:含經之作、含經書卷、含經之旨。
近義詞:傳經、包含經典、經書載錄
反義詞:不含經、不載經書、非經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