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塞外防邊的城堡。《漢書·匈奴傳上》:“是時 匈奴 不能為邊寇,於是 漢 罷外城,以休百姓。” 顔師古 注:“外城,塞外諸城。”
(2).内城外之郭,即内城外圍修築的又一層城牆。《南齊書·垣崇祖傳》:“賊衆我寡,當用奇以制之。當脩外城以待敵。”《北齊書·段韶傳》:“ 韶 登山望城勢,乃縱兵急攻之。七月,屠其外城,大斬獲首級。” 唐 崔元翰 《奉和聖制中元日題奉敬寺》詩:“鳳吹從上苑,龍宮連外城。”
“外城”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古代城市防禦體系中位于内城外圍的附加城牆結構,或邊疆地區的防禦城堡。作為成語時,比喻事物的次要部分或外圍環境。
二、具體釋義
邊防城堡
指建于塞外用于軍事防禦的城堡,如《漢書·匈奴傳》記載漢朝為防禦匈奴在塞外修築的城堡,後因匈奴威脅減弱而廢棄(顔師古注稱“塞外諸城”)。
城牆結構
指内城外圍的第二道城牆,如《南齊書》記載垣崇祖為禦敵而修築外城,《北齊書》描述段韶攻城時“屠其外城”,唐代崔元翰詩中“龍宮連外城”均指此類建築。
三、延伸用法 在文學或日常語境中,常借指非核心部分。例如描述某組織時,“外城”可比喻分支機構,與象征總部的“内城”形成對比。
四、相關概念辨析 需注意與“大城”區分:後者既可指大型城池(如《左傳》中“獲大城”),也可作為外城别稱(如《資治通鑒》胡三省注),但使用頻率較低。
權威參考建議
建議優先查閱《漢書》《南齊書》等史籍原文,或參考《漢語詞典》等專業辭書,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與典故。
《外城》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城市或者城堡的結構,指的是圍繞在内城或者主城周圍的較為外層的防禦工事或者區域。外城與内城相對,作為城市防禦體系的一部分。
《外城》這個詞的部首是「囗」,表示周圍的圍牆。它的拼音是「wài chéng」。它的構成部分是「囗」和「成」。總共有13個筆畫。
《外城》這個詞古代源自于中國古代的城牆建設,通過圍繞主城修建的外層牆壁來增強城市的防禦能力。在漢字演變過程中,「外城」一詞一直沿用至今,并沒有繁體字形式。
在古時候,「外城」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然而,由于資料有限,無法給出具體的古代寫法。現代漢字的寫法取自當代常用字的規範。
1. 這座城市有内城和外城兩層防禦。
2. 外城的城牆堅固,保護着城市的安全。
3. 在攻城戰中,敵方軍隊攻破了外城。
常見的與「外城」有關的組詞:
1. 外城牆
2. 外城門
3. 外城區
「外城」的近義詞可以是「外防」、「外牆」或者「外圍」。
「外城」的反義詞可以是「内城」、「主城」或者「内堡」。
【别人正在浏覽】